首页>热点 > 正文

要闻:两会话题|让无声的世界畅通无阻 全国人大代表印海蓉建议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

2023-03-10 09:50:16来源:新民晚报

今年1月开始,上海的电视观众突然发现,在东方卫视18时的《东方新闻》以及新闻综合频道18时30分的《新闻报道》节目直播时,电视屏幕右下角多了一位主播。不同的是,这位主播是用手语为观众传达新闻内容。这是国内电视媒体第一次在每天直播的两档主新闻时段同时推出手语翻译服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不少政府部门都推出了缓解信息无障碍的举措,但仍有一些听障人士反映看不懂、看不清。”为此,全国人大代表印海蓉建议,通过加强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培训、加快智能手语翻译系统研发等措施,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

加强手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培训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38个省级媒体机构开设电视手语栏目,在一项关于听障人群对手语新闻满意度调查中,前三位突出问题是:手语看不懂、手语画面小而不清、语速太快。对于一些大型晚会等直播类的节目,比如春节联欢晚会等很受听障人群欢迎,但由于既没有手语翻译,也不配备字幕,造成他们看不懂,体会不到节目的趣味。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上海约有25.9万听力残疾者,其中持证的有8万多,而从事手语翻译的人员目前仅几十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高水平的专业翻译就更少。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手语翻译人才培养,建立手语翻译的职业化保障机制,是推动手语服务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信息无障碍服务的重要保证。”她建议,政府应持之以恒推动手语翻译职业化进程,残联、聋协应发挥积极作用,孕育发展更多教育培训机构,并引导在师资、课程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性和实用性。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手语教学,使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掌握基本的手语沟通,提高普通人群的手语认知和沟通能力,提升社会助残服务水平,体现城市温度,充分彰显城市软实力。

加快智能手语翻译系统的研发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现有超2054万听力残疾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四分之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这几年,国内一些科技公司开始尝试开发机器人手语翻译系统。印海蓉建议,加快新技术研发,可以缓解目前手语翻译稀缺的问题。通过机器人智能识别,用听障人群更容易接受的自然手语双向沟通,为包括信息无障碍在内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提供服务。她建议,政府要发挥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的核心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研发投入,并推动智能手语系统逐渐成为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一网通办、信息无障碍场景等线下线上各级政府服务窗口的标准化配置。

同时,针对听障人群在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瓶颈问题,可以采用调整屏幕窗口比例、补充浮动字幕等方法;或借鉴国外做法,利用目前已有的语音识别技术,在电视接收设备上安装智能装置,由听障人士自己控制调节字幕;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无障碍新闻专栏。另外,要加强手语翻译员翻译准确性的培训和交流,出镜形象、表情、服装等要进一步专业化,更加有利于满足听障人群需求。

“网络为相对封闭的听障人士提供了更大的社交圈。比如,他们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制作发布短视频,教手语、解读新闻、讲述故事,阅读量相当可观,是听障人群融入社会生活的很好的途径,应当加以重视和培育,使其发挥更大影响。”印海蓉认为,对于发布的一些不太健康的内容,要有懂手语的管理人员加强审核监管,予以规范。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