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开展多种新技术争夺生的希望!这一场苦仗,他们打得很有劲:全球通讯

2023-01-20 17:01:04来源:上海徐汇

首次自主实施ECMO、急诊首次实施气管切开、扩充亚重症监护室、多科室收治急诊病人……与此轮新冠疫情较量的大半个月里,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医护们经历了此前未见,未来也许不会再有的压力,现在依然咬牙坚守在岗位上。

开展多种新技术,明显降低死亡率

临近春节,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ICU病房里,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一周的古稀老人撤机了,肺部CT显示肺功能正在恢复,虽然仍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但相比一周前,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资料图)

这是八院首次自主实施的ECMO治疗。急诊和ICU副主任周鑫健对这名上机的患者印象深刻。“患者来急诊,当时看CT的情况并不严重,就收入了普通病房,后续病程进展比较快,就进入了ICU治疗。”在过去三年的疫情中,周鑫健始终处在抗疫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为心肺功能辅助治疗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被临床誉为“救命神器”,有效地改善低氧血症,有效地进行循环支持,帮助心肺功能恢复,为危急重症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但该技术操作难度高,监护要求严格,需要专业的团队进行娴熟的配合,才能保障治疗过程顺利实施。连日的疲惫和高压下,周鑫健和团队接受了这个挑战。“这个事情只有我们能做,这一刻我们都是战士。”

除了首例ECMO实施,周鑫健也为八院的重症救治带来了许多经验。比如在ICU,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衰、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等病人,独立开展床旁CRRT;为救治心梗后心源性休克病人,开展了IABP;对于胃肠动力不足、反复呕吐的重症患者,开展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防止患者呕吐,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风险。这些新技术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明显降低了重危病人死亡率。

“重症患者治疗周期相对比较长,不能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步来,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据周鑫健介绍,目前,重症患者以2022年12月下旬的感染者为主,病床的周转率相对较低。医生们能做的就是坚守阵地,以时间换空间,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急诊量回落,这一仗打得很有劲

“最忙的时间过去了,急诊和救护车数量已经开始回落。”在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周鑫健是医院里最熟悉急诊情况的负责人之一。2022年末才来到八院的他,迅速在此轮新冠疫情中扛起了最重的担子。

本轮疫情,八院的各个部门均承受了数倍于平时的压力。高峰时期,急诊接诊量达到了平时的4-5倍,救护车也超过了平时2-3倍。雪上加霜的是这段时间也是医护感染的高峰。

急诊忙,医院收治压力也很大,一天就有100多个新冠感染者等待收治。为了提高收治能力,八院打破“专病专科专治”传统模式,全院“一盘棋”,加快分流急诊病人。外科多个科室都开辟了病区,配合专家组巡视、内科医生驻守等,保障病人收进来,安顿好。

ICU是救治重症的最后一关。为提高救治能力,八院在原有的23张ICU床位基础上,紧急扩充了亚重症监护室,“抢”出了50多张床位。ICU、心内科等多名医护被抽调负责亚重症监护室的工作,刚刚援藏回来的重症医生李沈振甚至睡在了医院,大半个月没睡过安稳觉。

连急诊留观区都已经实行病房化管理,除了仍需每天挂个号,得到的医疗救治与病房完全相同,就在前两天,周鑫健还在急诊紧急为病人实施了气管切开术。

根据周鑫健的梳理,八院核定床位仅有600多张,但最多的时候收治了930多个病人。“从急诊到病房,有时候我们连招呼都来不及打,直接送过去,医生都要急哭了。”回忆起来周鑫健很感慨,医院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感觉这一仗打得很团结、很有干劲。

王旭

标签: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电解质紊乱 完全相同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