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 正文

“声”动童年“基”不可失 专家呼吁普及这项检查

2023-03-04 09:38:17来源:凤凰网甘肃

文/王鹏飞 李果繁

3月3日,是第24次全国爱耳日。目前,我国0-6岁儿童中有听力残疾的超过80万人,其中60%由遗传因素导致,40%是环境因素造成。为此,甘肃省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徐学海呼吁,在现有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的基础上,普及基因检查,实现听障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因聋致哑。

第24次全国爱耳日当天,甘肃省中心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活动。王鹏飞 摄


【资料图】

徐学海介绍,听力筛查目前已覆盖99%的新生婴儿,通过初筛和复筛,一般在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医院就能掌握孩子的听力状况,并及早干预。

“但是,如果能普及基因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迟发性的神经性耳聋。”徐学海说,有些婴儿出生时听力健全,随着成长听力却慢慢下降,研究发现,这是由基因缺陷造成的。这种情况经常导致儿童错过最佳干预期,导致其因聋致哑。

此外,还有部分听障儿童属于药物性耳聋,也属于基因缺陷。“这种孩子在注射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后可能致聋,我们叫做‘一针致聋’。”徐学海继续介绍,因为现在各级医生对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慎之又慎,出现药物性耳聋的情况跟20年前相比已少之又少,但如果能对新生儿实施基因检查,知道其属于药物敏感个体,就能帮助医生更精准用药,避免致聋等问题。

他坦言,由于基因检查项目费用较高,目前还没有普惠性政策出台,导致普及率不高。

甘肃省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徐学海为大众普及科学爱耳护耳知识 王鹏飞 摄

当天,来自临夏州永靖县的李彩凤带着6岁的儿子来参加该院举办的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她的儿子静静刚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个多月,目前正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康复训练。

“静静在出生时听力是好的,后来由于得了败血症,引起肺炎、脑膜炎以及发烧,导致听觉神经受损。”李彩凤叹息道,在静静3岁时发现孩子听力有问题,但因为疫情等原因,到孩子5岁时才带他来省城检查确诊。

“把娃有点耽搁了!”李彩凤说,如果早检查,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就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的话,五六岁的时候基本上就恢复正常了。

作为母亲,她建议其他父母要及早关注孩子的听力问题。“一定要早检查,早治疗。”她说,如今让自己心里宽慰的是,静静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接受训练后,听力、表达能力恢复得很好,和其他小朋友玩时,也很活泼。

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目前有200多名像静静一样的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老师们通过开展集体课、个别化教学、言语矫治、亲子课堂等课程,帮助“天线宝宝”找回声音,回归社会。

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特教老师通过多样化课程帮助孩子们走出无声世界。李德宇 摄

“这些孩子学习一个发音、一个词汇、一句话,要付出比正常孩子多百倍的努力。”艾丽是该中心的一名特教老师,她每天带着“天线宝宝”们进行听觉、语言、沟通、认知等方面的练习。经过特教老师悉心辅导和训练,已经有4000多名听障儿童从这里完成康复训练走向社会。

慧慧在5个月大时被发现患有听力残疾,一岁六个月时接受了单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自2018年以来,她一直在该中心接受康复训练和矫治。

“人工耳蜗的费用、手术费、康复治疗费用都是政府掏的,光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就补贴了15万多。”慧慧的母亲杨玉兰说,她们来自临夏州康乐县的一个贫困村庄,受益于甘肃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这个不幸的家庭也迎来希望。

“天线宝宝”在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听见世界,重获新“声”。李德宇 摄

“刚发现时感觉天都塌了,到这里后,她学会了听声、说话。当她第一次叫爸爸妈妈时,我们特别开心……”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康复,但聊起这些,杨玉兰哽咽到无法说话,言语中包含着无限的辛酸与不易。今年9月,慧慧将升入兰州新区第三小学,回归校园生活。

自1989年建立以来,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有近900名听障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后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就读。看到一个个孩子在这里重获新“声”,在艾丽这群特教老师心里,也有一份巨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标签: 甘肃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 人工耳蜗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