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证券 > 正文

容汇锂业科创板IPO“铩羽”,《红周刊》曾连刊三文直指问题核心

2021-12-13 21:05:34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丨汪佳蕊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终止了对江苏容汇通用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汇锂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这意味着,容汇锂业在历经三轮IPO问询审核后,仍然无缘科创板。

据上交所公告显示,2021年12月10日,容汇锂业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或者保荐人撤销保荐,根据《审核规则》第六十七条(二),上交所终止容汇锂业发行上市审核。


事实上,《红周刊》已于今年8月20日、25日及11月16日,先后发布了《“家里没矿”的容汇锂业,高成本低毛利率沉疴难解》《容汇锂业回款“不友好”影响周转,“贫血症”下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容汇锂业供应商稳定性下滑,募投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留悬念》三篇文章,对该公司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剖析。从结果来看,容汇锂业显然未能对文章所质疑的公司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最终主动撤单,黯然离场。

质疑问题一:技术壁垒难成核心竞争力,科创属性与技术水平不足

在8月20日发布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就曾对容汇锂业的技术壁垒与核心竞争力提出质疑,“虽然公司在招股书中称自己是‘技术立业’,但其专利数量与核心技术上与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容汇锂业科创板IPO问询函中,上交所连续三轮都对其科创属性与技术水平进行了问询,要求容汇锂业对其核心技术的难点难度、技术壁垒的具体体现、公司在行业中的技术水平等进行说明。

对此,《红周刊》记者也在文章中指出,鉴于行业内主流企业已在第二代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第三代技术工艺的迭代,容汇锂业在实现其所谓的“突破”后,与行业龙头公司相比也只不过站在同一条起跑线而已。

由此可见,容汇锂业技术难成壁垒,不足以构成核心竞争力。

质疑问题二:毛利率断崖式下跌,盈利能力不足

在8月20日发布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同样对容汇锂业的“软肋”进行了质疑,“因原料大量依赖进口,公司产品的成本及毛利率均受到原料价格波动影响。”

Wind数据显示,WI锂矿指数从2021年年初的2130.11点暴涨至8月20日的7930.57点,涨幅接近4倍,同行业龙头企业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均由于控制了国内外优质锂矿资源而受益。然而,需求的增加与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使得容汇锂业“深受其害”。大量向外采购的容汇锂业的毛利率出现断崖式下跌,2018年至2020年1-6月分别为41.13%、29.38%、20.65%、2.71%。

显然,如若没有自己控制的锂矿原材料产地,容汇锂业的深加工产品毛利恐怕将会继续下探,甚至可能出现巨额亏损,持续盈利能力难测。

质疑问题三:下游客户占用资金周期拉长,资金周转能力及偿付能力下滑

在8月25日发布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也进一步对容汇锂业的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质疑其客户过于集中,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弱势地位,此外由于“无矿”大力备货而导致公司出现资金紧张和存货跌价损失的情况,《红周刊》记者也在文章中及时作出了预警。

《红周刊》记者经查阅历年财报发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报告期有明显增加,从2016年的23.96天左右增至2019年的40.26天,几近翻倍。这意味着,容汇锂业针对销售客户的收款能力明显减弱,下游客户对公司资金的占用周期也变得更长,直接导致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率下滑。

同时,容汇锂业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在2016年至2018年由期初的57.68天上升到2018年的90.82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增长直接说明了公司自身偿付能力的下滑。

质疑问题四:无矿源提前备货导致库存长期处于高位,跌价损失巨大

在没有自己矿源的前提下,为了规避原材料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容汇锂业的存货一直处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各期末,容汇锂业的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2493.06万元、21772.30万元、18126.79万元和12351.63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04%、14.08%、13.59%和9.17%。

《红周刊》记者对于存货跌价所带来的影响也在文中直接指出,“虽然提前备货能让公司在原材料处于上涨周期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原材料提价对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因原材料价格和产成品价格的下行而导致自己的备货出现很大的跌价损失风险。”

其中,2017年度的存货跌价损失达5353.92万元,原因是与磷酸铁锂及化合物产品和原材料相关;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存货跌价损失分别为4023.85万元和2443.11万元,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碳酸锂与氢氧化锂产品价格下降所致。各报告期,容汇锂业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为5799.44万元、5798.41万元、9813.11万元和9390.63万元,占期末存货余额的比例分别为31.70%、21.03%、35.12%和43.19%。

高额的存货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跌价损失,也使得公司业绩长期承压。

质疑问题五:“麻米措”尚未取得采矿权,持续经营能力难测

一直以来,资源禀赋都是容汇锂业的短板。当然,容汇锂业也尝试通过收购西藏阿里麻米措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麻米措矿业”)进行解决。《红周刊》记者在8月20日刊发的文章中对其收购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收购风险及持续经营能力进行了质疑,详见《“家里没矿”的容汇锂业,高成本低毛利率沉疴难解》。

值得注意的是,麻米措矿业虽然目前已在西藏自然资源厅获取了写有采矿许可证号的《采矿权使用费、价款收取通知》,但至今仍未取得麻米措盐湖的采矿权纸质证书。根据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在2022年11月28日前三个月内,若麻米措矿业仍未取得西藏麻米措盐湖采矿权证的纸质证书,收购将会终止。

《红周刊》记者对此指出,“麻米措矿业采矿权证书的落实问题是一方面,容汇锂业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也是另外一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容汇锂业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1亿出头,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已经连续两年一期为负数,可见造血能力极差。”

可见,在国际大宗商品原料价格持续上探的背景下,容汇锂业能否有足够的资金吃下麻米措矿业,并从中获得资源保障,至今仍是未知。如若失去对锂矿原材料的控制,容汇锂业的成本将会更大程度的受制,届时,容汇锂业的风险抵御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也将持续被削弱。再进一步来说,即便容汇锂业以最快的速度走完收购流程并取得纸质开发证书,也不得不面临长达数年的基建开发期,其面临的费用开支也将是巨大的。

值得关注的是,10月8日,藏格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拟参投产业基金藏青基金已签署《关于西藏阿里麻米措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拟以现金14.739亿元人民币收购麻米措矿业51%股权。藏格控股表示,“本次产业基金投资的麻米措矿业具有丰富的锂、硼等矿产资源;待收购完成后,将由我公司负责麻米措盐湖开发建设、提锂技术支持与生产运营;此外,我公司还拥有麻米措矿业正式投产后的优先收购权,在有效控制开发风险的前提下,亦将有利于公司储备优质盐湖资源及未来进一步扩大碳酸锂产能。”

这也就意味着,此前麻米措矿业与容汇锂业于2017年所签订的收购协议(第一阶段容汇锂业以25841.7万元向王伟、王刚收购西藏麻米措12.6%的股权;第二阶段容汇锂业以76536.3万元的价格向王伟、王刚收购西藏麻米措38.4%的股权)或将告吹,容汇锂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也将面临重大危机。

质疑问题六:资金极度匮乏,募投项目难达预期

基于上述疑问,《红周刊》记者在11月16日的文章中,进一步对容汇锂业的募投项目能否达到预期进行了质疑。无论从自身财务状况还是外部环境来看,即便此项工程成功上马,最终能否有效转化成产能和效益仍然值得商榷。

首先,容汇锂业的毛利下降幅度远高于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等掌握了自己锂矿资源的行业龙头;其次,对原材料管理的薄弱导致容汇锂业必须提前备货以应对行业周期的波动,但这也恰恰导致公司出现了较大的存货跌价问题。此外,容汇锂业三年一期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65亿、-0.49亿、-0.15亿和-0.28亿,资金面是相当紧张的。

在此情况下,容汇锂业此次募集资金仍然选择大力扩建厂房和收购资产,生产线一旦建成,所需资金投入能否满足日益高涨的原材料采购?如此“缺血”募资用途为何未见补充现金流一项?如若资金链断裂,是否有优质资产背书?一切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对此,《红周刊》记者也在8月25日的文章中进行了预警,涉及分析如下图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交所科创板网站数据显示,截至容汇锂业终止审核,今年科创板IPO终止审核企业数量已增至76家。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