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 正文

糖花子、油棒子、窝酥子……一切都是幸福的样子|焦点报道

2023-01-13 14:15:02来源:凤凰网甘肃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记者 毛婧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了腊月就是年。从前的年有着浓浓的仪式感,人们扫房院、洗衣被、做吃食,敬天地、祭祖先、走亲戚,慰劳一家老小,规划下一年的生活。

年从腊月起。在河西走廊,女眷们从腊八过后便开始忙碌。让一家人最期待的事,就是做各种各样的花馍。

糖花子、油饼子、油棒子、窝酥子、糖干粮、枣泥饼……在盛产小麦的河西走廊,人们用小麦面做出各种赏心悦目的点心,让年充满绚丽的色彩。

做糖花子用的是发面。把发面擀成两张方盘大小的面饼,再用白糖、清油、鸡蛋和成糖面,平铺在两张面饼中间。巧手的主妇把面饼切成小孩手掌大小的方块,然后切成花瓣状,轻轻往上翻卷,做成一朵花的形状。油热了,糖花子轻轻放进沸腾的油锅,一朵朵在锅中浮起、盛开、变得黄亮酥脆,让人垂涎。

小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雀跃的心情了。糖花子捞出来,稍微晾一会儿,给孩子们一人分一个。咬一口,酥脆、绵软,透着甜香和幸福感。

接下来要炸油饼了。做油饼就像做月亮,发好的面擀成一个个小圆饼,再用碗边沿着中点印上一个一个的月牙形状,一轮轮小月亮就做好了。油饼下了锅,锅边捞油饼的年长主妇殷殷地盯着火候,唯恐炸焦或炸生了。这时如果你看过她布满皱纹却依然生动的面庞,你会发现她晶亮的眼神,和微醺的李白望月时一模一样。

做好了糖花、油饼,接下来便是油棒子。油棒子也叫麻花,河西走廊的农人最喜欢这样吃法:把炸好的麻花掰碎,放进肉、菜里炖煮,热乎乎、香喷喷,既饱腹又暖心。

做油棒子用的是“死面”,也就是未经发酵的面。和制作拉条子一样,做油棒子的面要揉很多次,千锤百炼后,方得绕指柔。

制作油棒子的时候,小孩子们终于有了玩面的机会,洗干净小手,把面剂子搓啊搓、拧啊拧,折叠几次后变成一根“锁链”。这时老人往往也会从炕角围过来,教孩子们编辫子、拧锁链,做形状各异的麻花。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紧张而忙碌的一天结束了,人们把炸好的馍馍晾凉、一层一层放进干净的缸里,盖上塑料布,在凉屋子里存着,等过年时招待客人、赠送亲朋。

河西走廊的人们习惯于团结、协作,不论是田间劳作,还是日常生活,都讲究个互帮互助。红白喜事、盖房娶妻,女人们习惯结伴,从这家到那家奔走忙碌。做完你家的“炸货”,大家再做一起做我家的“炸货”。

炸的工作告一段落,下一步就该去“烤”了。

从前的烤馍用的是“土灶”,乡间的大院子里,一个像大号面包一样的土灶,用干净的麦草做燃料,人们把做好的窝酥子生坯用烤盘盛着,放置在土灶的烤架上。天地间风吹过,喜悦和期待从人们脸上掠过……时间到了,香气四溢的烤馍终于出炉了!有些人家烤的是窝酥子,金黄的油面夹杂在白面中间,旋转成了一丝一缕形状优美的漩涡;有些人家烤的是糖干粮,“红绿丝”果脯、花生、芝麻、葡萄干、白糖……各种馅料混合在一起,包进混了猪油的面皮里,一出炉就引起人们的赞叹。剥开几个分了,大家一起品评,谁家的点心皮更酥,谁家的窝酥子更香……

现在,乡里烤馍用上了电烤箱,不变的依然是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人们相聚在一起,年老的做着,年轻的学着,在智慧的碰撞中,古老的做年馍仪式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河西走廊人们代代传承的质朴、坚韧、喜乐。

来源|新甘肃

标签: 河西走廊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