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天天视点!明月谈:“上海话”不能七颠八倒

2023-01-12 22:49:41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本次上海两会,杨昕巍代表提出:希望上海全市地铁站加报上海话站名,推动保护上海方言。这当然是一个有意义的建议。但对于上海方言的糟糕趋势而言,这只能起到一点象征性的效果。

我印象中代表委员呼吁保护上海方言至少也有20年时间了,我们也看到一些对应措施,比如部分公交车报上海站名,但情况显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目前的趋势是使用人口持续减少,而且越来越“普通话化”和“别字化”。

吴方言学者褚半农写过一篇文章《上海方言现状及思考——兼论沪语传承中的媒体责任》,对当下沪语传播的种种怪现状提出批评。

就说公交车报上海话站名,本来是好事,要是报的就是错的,就变成错误示范了。比如闵行的顾戴路,公交车报“顾da路”,但这个“戴”指的是“戴家塘”这个地方,所以应该按姓氏念,那就是“顾dai路”。另外“宜(ni)山路”读成“yi山路”,“蒲(bu)汇塘”路读成“pu汇塘路”,不一而足。

现实生活中的“洋泾浜”上海话那就更多了。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的上海话和父辈已经有很大差异。首先是语音语调的变化。比如我(wo),念成吾,金融(yong)念成金融(rong)等等。然后就是大量引入普通话词汇。比如“天交关冷”,直接用上海语音念“天真冷”“天太冷了”。“冷陌生冲过来一部脚踏车”直接讲成“突然冲过来一辆自行车”。沪语特有的词汇及韵味荡然无存。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讲上海话的语境越来越少了。曾经有一个“段子”:上海现在是内环内讲英语,中环内讲普通话,中环外讲上海话,虽然夸张但并不好笑。大部分工作和商务场合,上海话让位于普通话可以理解,甚至是应该的。但现在在社交场合、家庭场合,上海话讲着讲着就变普通话了,哪怕是一堆上海人,一个原生的上海家庭。

上海话文字传播中还有一个毛病是胡乱听音造字。很多上海话是有确切的本字的,流传有序。比如弹街路,现在有写弹格路、弹硌路,甚至蛋格路的。弹街路工部局的档案里就是这么写的,而且每个字都有其含义。褚半农很想不通,为啥自媒体甚至一些正规出版物,“做啥”写成“组撒”,“暖热”非要写成“暖捏”。“上海宁”“切饭”“米道”“旁友”“阔以”,这些刻意想体现上海语音的写法,到底该如何规范,值得探讨。弄得不好可能导致方言的混乱。

当然语言从来是变动不居的,会受到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但我们不能眼看着一种历史悠久、极富内涵的方言变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平庸,甚至越来越七颠八倒。遗憾的是,现在抓起确实有点晚了。比如你想找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沪语老师难上加难。但如果我们因此而无所作为,未来将会更加遗憾。

(新民晚报记者 沈月明)

标签: 七颠八倒 荡然无存 这个地方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