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证券 > 正文

最新消费趋势报告:中国居民享受型消费占比提升,食品、衣着消费占比将下降

2021-11-10 21:23:42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至今,中国服务消费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商品消费则表现出了较强韧性,使2020年服务消费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67.5%下滑到53.3%。

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主编的《新倍增战略》一书中对中国消费趋势做了展望,利用模型推算,到2035年,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42%左右。如果我国于2035年顺利完成GDP总量翻番的目标,GDP总量超过200万亿元,则对应居民消费总量超过84万亿元。

参考美国、日本、韩国在各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下的消费结构,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占比将有所下降,享受型消费占比将有所上升。在生存型消费中,食品、衣着相关的消费占比会明显降低。在享受型消费中,居住、金融保险、卫生健康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消费占比会显著增加,出行类消费占比会降低。

以下为精彩内容摘录(有删节):

未来居民消费增长路径展望

作者 | 蔡颖 陈晨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与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是塑造我国居民消费长期趋势的三大力量。从居民消费总量上看,如果我们将居民消费拆解,居民消费=GDPx居民消费率=GDPx居民消费/GDP=GDPx居民可支配收入/GDPx居民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GDPx居民可支配收入/GDPx消费倾向,因而影响居民消费总量的三个主要途径是GDP增速、GDP中居民部门所占的分配比例以及居民部门的消费率,即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

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往往呈现U字形。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比重较大,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中,刚性的生存型消费占比高,因而居民被迫将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消费,此时居民消费率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此时投资率上升而居民消费率降低;达到高收入阶段后,居民的消费从生存必需品向享乐型延伸,同时工业化完成后的投资率也开始下降,此时居民消费率重新上升。

图1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大趋势上呈现波动下降的特点,从80年代的50%左右,逐步下降至2010年的34.6%,此后出现缓慢回升,2016年起则进入相对的平台期。政府消费率在2008年后亦缓步上升。目前来看,居民消费率可能已处于U形趋势的后半段。

图1 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类和投资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未来十年,城镇化水平提升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将支持居民消费率的趋势性上升。对照发达国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尤其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在未来十年内仍有较大上升潜力,这意味着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转移,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伴随着城乡转移过程,农民工收入以及消费信心与行为将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带来社会整体消费倾向的提升,支撑居民消费的增长。

图2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青壮年是社会中的生产者和储蓄者,而老人和小孩则是净消费者,因此净消费者在社会中的比例上升,将带来社会整体的消费率上升。同时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也意味着劳动供给的下降,带来工资上升压力,促进劳动收入在GDP中占比上升,提升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

据联合国数据,我国的消费者①/生产者②比例已于2015年见底,在未来二十年中将持续抬升,直至2040年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图3)。尽管亦有研究表明,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下降,短期内部分积累的储蓄会用于消费,进而引起社会总消费的增加,储蓄率相对下降;长期看,人均消费水平会随着产出水平的下降而下降,但技术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产出下降,进而抵消消费水平的下降,最终结果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考虑到2020—2035年期间,我国仍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初期,生产者规模仍会持续高于消费者规模,供给压力虽将趋紧但仍相对可控,且技术进步在全社会层面受到空前的重视与支持,因而判断社会总消费的增长仍有支持。

图3 我国消费者/生产者比例及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署。

为了给未来长期的消费总量增长提供量化参考,我们以郭凯等人(Guo and N'Diaye,2010)的跨国计量统计模型为基础,对2035年的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GDP)做估算,然后辅以对2020—2035年实际GDP增长率的判断,推算出

① 即年龄小于25岁以及年龄高于65岁的人群。

② 即25-64岁人群。

2035年大致的居民消费总量。通过估计经济增速、政府消费、利率条件、人口年龄结构、金融深化程度、产业结构、汇率条件、国民收入分配在2020—2035间的变化,利用模型推算出,至2035年我国居民消费率达到42%左右(表1)。若我国于2035年顺利完成GDP总量翻番的目标,GDP总量超过200万亿元,则对应居民消费总量超过84万亿元。

表1 

从居民消费结构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导致服务消费的占比上升;另一方面意味着对消费差异化的需求上升,商品的附加值将普遍增加。

终端需求即GFP(Gross Final Products)视角是一个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的有力工具,从终端需求视角看,高收入经济体终端需求结构的演变过程呈现一定的趋同性和规律性。那么美、日、韩在该发展水平之后的时间序列上的需求结构变化将为预测中国未来消费结构的演变规律提供参考。2019年中国人均GDP为14600美元,相当于美国1950年、日本1973年、韩国1992年的水平。接下来,本章将基于美、日、韩在该发展水平之后的时间序列上的需求结构变化预测中国未来消费结构的演变。按照人均GDP达到14600美元、20000美元、25600美元、30200美元、35000美元的时间节点,研究各经济体消费结构演变的规律(表2)。课题组预测2022年、2025年、2030年、2035年中国人均GDP将分别达到17000美元、20000美元、26000美元和32000美元左右。

表2 主要样本经济体发展阶段对照(年份)

GFP包括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非生产性投资三部分。从美国、日本人均GDP达到14600美元后的数据看,居民消费占比在55%以上,且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图4)。

图4美、日人均GDP达到14600美元之后的居民消费占比资料来源:日本RIETI数据库,美国BEA数据库,OECD数据库。美国、日本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过程呈现一些规律性特征,居民消费中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占比较高,但生存型消费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享受型消费占比不断增加,发展型消费占比略微上升。从美国、日本、韩国人均GDP到达14600美元之后的20年中,生存型消费占比持续走低,分别减少了7.0%、7.8%和24.7%;享受型消费占比不断增加,分别增加了6.2%、16.9%和22.9%。

生存型消费方面,居民人均GDP在14600-20000美元时,食品、衣着相关消费趋势占比在美国、日本、韩国呈现一致性,食品、衣着类消费占GFP的比重一致下降。居民人均GDP在20000-30000美元时,三个国家食品类消费占比均出现持续下滑。居民人均GDP超过30000美元之后,美国、日本、韩国的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类消费比重减少,但变化速率要低于人均GDP在14600?20000美元期间的情况。

享受型消费方面,居民人均GDP在14600-20000美元时,美国、日本、韩国在居住、金融保险、卫生健康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四类消费比重上均呈现上升态势,岀行类消费占比下降。居民人均GDP在25000-35000美元时,住宿餐饮类消费比重有所上升,文化体育娱乐类消费占比趋于稳定。另外,美国、日本、韩国批发零售消费占比始终保持稳定,且在居民人均GDP超过30000美元之后,居住类消费占比有所提升,出行类消费占比下降。

参考美国、日本、韩国在各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下的消费结构,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中生存型消费占比将有所下降,享受型消费占比将有所上升。生存型消费中食品、衣着相关的消费占比会明显降低。享受型消费中居住、金融保险、卫生健康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消费占比会显著增加,出行类消费占比会降低。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