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 > 正文

世界播报:评论 || 张进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瓶颈的突破需要更大创新

2022-09-14 09:24:04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创新技术,新科技革命的一些主流技术,如5G、云计算、大数据等,都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最主要的应用载体;二是用户需求,现在“无汽车不智能”,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驾乘体验有特殊的喜好,很多汽车厂商都把智能化作为新产品最重要的功能进行规划和设计。正是上述两种驱动力,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不断发展。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远超行业预期,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智能网联汽车下一步发展中,安全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果安全问题解决得不好,有可能会影响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从当前来看,一定程度上,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产品规划,已经快于产业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的更新,或者说产业管理政策已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其中的瓶颈就是安全。在智能化时代,安全问题除了传统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外,还包括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甚至还有社会安全。所以说,安全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对此,笔者想简单谈谈对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相关的一些认识,或者说希望行业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予关注和讨论。  第一个方面,推动技术创新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的本质安全问题。当前,无论是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还是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都是“点”上的技术创新,并且已经在一些产品上得到规模化应用。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新增的安全问题更多来自于软件。但目前对于软件带来的安全问题,更多是针对攻防漏洞、打补丁的方式加以解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智能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全新的物种,需要创新性或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来应对。如果用“人体”来比喻智能网联汽车的话,如何按照“铠甲”的思路去设计一种新型的软件架构和模型算法,从本质上解决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这点值得行业和企业讨论。  第二个方面,聚焦智能网联新技术、新产品管理相关的标准法规与测试评价展开讨论。一定程度上,我国现有的标准法规已经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滞后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这就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基于功能的产品评价是否已经过时?按照智能化分级的评价是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三支柱法”(封闭场地测试+开放道路测试+仿真测试)是否是未来法规会完全采用的评价方法还有待探讨。“三支柱法”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开放道路的测试评价,这对于传统汽车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不成熟的产品和不确定的技术在开放道路进行规模化的测试,会对交通和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如何把开放道路的交通测试环境凝练成典型测试场景,并且经济有效地移植到封闭测试场,是未来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需要探讨的方向,也是笔者认为政府部门更容易接受的管理方向。  其次,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证明高阶自动驾驶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安全?”笔者认为,构建基于交通应用场景的可定量测算的产品安全度评价技术,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它既可能成为未来法规要求的方向,也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广有重要价值。所以尽快推出置信度较高的安全度评价方法,对于下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作用。  当然,关于智能安全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希望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企业界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能够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讨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  (作者张进华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