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 > 正文

热文:中国速度引领自动驾驶未来——访毕马威中国交易战略与并购融资合伙人康琦明

2022-07-04 09:24:35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毕马威发布《中国领先汽车科技企业50(第五届)——自动驾驶领域榜单》,禾赛科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元戎启行、嬴彻科技、毫末智行、一清创新等自动驾驶领域创新企业均榜上有名。  毕马威预测,中国主要城市将在2030年实现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2030年的关键时间点已经给出,自动驾驶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指日可待。在走向2030年的过程中,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还要迈过几道坎?中国自动驾驶方案能否惊艳世界?就此,《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了毕马威中国交易战略与并购融资合伙人康琦明。

产业链面临技术、法规和接受度三大挑战理想情况下,自动驾驶变革是指自动驾驶汽车完全、随时随地取代真人驾驶员。但实际上,这样的转变往往伴随着一个充满挑战的过渡期,企业需应对不断变化的法规、技术、消费者接受度和成本。康琦明指出,目前就整个自动驾驶产业链而言,其商业化进程还面临着技术、法规和用户认可三大挑战。  在技术层面,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3个部分,最大的挑战来自感知部分。多数企业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感知车辆周边的环境,既要实现百分百的绝对安全,又要做到产品价格消费者能够接受。可以看到,智能硬件的技术不断迭代,成本下降较快,但软件算法如何将真实的世界更精准地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其技术创新能力仍需要提升。  在法规层面,近年来各国不断发布新政策和标准,包括美国的《自动驾驶汽车3.0》、欧洲的《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和日本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指南》。中国在自动驾驶法规和法律框架发布方面有所滞后,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2021修订)》涉及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交通违章事故的责任认定,填补了之前的法规空白;深圳今年也将L3以上自动驾驶权责的划分纳入立法。法规的监管和标准的完善,会更利于自动驾驶从城市试点到全国推广。  在用户接受度层面,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发达国家。在高接受度的背后,大多数车企采用硬件预埋的方式,为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实现留下了空间,同时通过订阅付费的方式变现。但这也意味着整车成本的提升,消费者是否准备好了为此付费仍有待观察,自动驾驶行业的增速也受此限制。  与此同时,毕马威的报告还显示,自动驾驶系统依赖移动数据网络、智慧道路和云计算,并得益于目前的基建升级大潮。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处于前沿水平,目前正进入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部署时间,这些基建如何实现商业化持续运营和升级也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工程化水平考验着科技企业的能力与产业链面临的挑战不同,创新科技企业凭借软件算法技术的快速迭代,在自动驾驶生态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与车企、一级供应商相比,创新科技企业也面临着差异化的挑战。  过去,创新科技企业更多扮演着方案提供商的角色,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的全栈解决方案,做上车项目的验证测试。但未来量产的自动驾驶车辆规模将以万辆为单位,这对于其可靠性、安全性、功耗、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将会呈指数级上升;与此同时,未来自动驾驶量产车将直接面向终端客户,车辆需要根据用户反馈、需求痛点不断更新迭代软件算法,这些都考验着创新科技企业的工程化能力。  因而,对于创新科技企业而言,软件算法的迭代能力和工程化能力同样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定位于L4全栈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与车企合作。它们希望通过介入L2自动驾驶量产车项目,以此提升自身的工程化能力。  传统汽车产业链中,由车企主导迭代发展周期,并对汽车科技的发展速度起到关键性作用。早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包括多数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方案,采用的是渐进式方法,主要考虑到市场竞争、成本、安全性、汽车种类和潜在销售影响。部分主机厂使用供应商提供的成套解决方案,如雷达、底盘、摄像头、计算单元和整合这些设备的软件。  最新一代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则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上采取更激进的态度。它们往往会自研自动驾驶系统,并通过频繁的空中下载更新(OTA)来避免技术落伍。此做法颠覆了业内主要企业的既有关系,并吸引了跨行业玩家尤其是科技公司的参与。  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在转变,合作已逐渐成为贯穿整个汽车生态的新常态,这加速推动了自动驾驶的普及。资金实力雄厚的传统车企和头部新造车企业,会在与科技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自研;而资金实力相对不足的车企,则选择与科技企业在具体项目上展开合作。  科技公司倾向于投向车企投资者的怀抱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除了技术创新和工程化能力之外,率先选择容易落地的赛道积累经验是明智之举。  康琦明认为,就自动驾驶的场景而言,包括港口、机场、矿区在内的一些封闭场景,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目前,这些运营类场景的商业化普及正在加速,自动驾驶技术极大降低了这些场景的车辆运营成本。另外,干线物流由于货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运行路线相对固定,场景复杂度较低,其也有望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一旦法规标注趋于健全,这一场景的商业化会进一步提速。”康琦明说。  作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巅峰,Robotaxi是最有前景的自动驾驶场景。但在2022年4月前,Robotaxi仅可限速行驶,并且需要安全员在场。如何在更复杂的环境中以更高速度行驶,如何在雨雪等极端天气下保证运行安全,不但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进行充分测试。通过测试收集海量的数据,从而提升算法。技术+工程化、技术+商业化,两条腿走路的科技企业,在未来的自动驾驶竞争中会更具优势。  康琦明介绍,自动驾驶大势所趋,热度居高不下,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去年中国市场更是创下了54亿美元的融资额度历史新高。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资本对于创新科技企业的态度日趋理性,越来越看重头部玩家,以及有差异化实力、商业化潜力的后起之秀。应该说,在自动驾驶尚处于投入期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现金流能很好弥补企业的前期投入,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科技公司都有融资的迫切需求,但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技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多元化的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固然重要,但车企这样的产业投资人更利于科技企业在量产车方面的绑定协同,进而提升自身的工程化能力。而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其也不会只投资一家科技公司,而是在多个技术方向、多个赛道上“押宝”,进而将更多的白盒方案纳入自己的生态体系之中。  中国路况是自动驾驶的终极检验者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投资第一阶段始于2014年,在2017年达到顶峰,期间投资宗数及金额不断飞涨。很多公司,甚至是汽车行业以外的公司,均制定目标以期在数年内开发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并实现商业化落地,这比开发一辆市面上的传统汽车所需的一半时长还要短。部分公司最终失败,它们“开发”的产品仅存在于概念中。  第二阶段发展的重心在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公开道路测试和加速商业化落地。诚然,多数自动驾驶场景目前尚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依靠当前规模很难盈利。不过,包括Robotaxi在内的各种场景下的测试车辆都逐步走向开放道路,也让人们看到了行业的稳步前进。  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一个略显缓慢和无序的起步后,从业者开始制定更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时间表。如今,随着第二阶段的投资涌入,投资者已采取更严谨的尽职调查,自动驾驶企业也变得更为务实。  可以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在过去10年取得高速发展,这得益于中国致力成为汽车科技最先进板块全球领导者的雄心。因此,中国与其他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配套技术的国家相比,在投资、科技和人才上的主要差距正在不断收窄。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并产出了世界上一半的电动汽车,康琦明认为,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和公司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以美国为例进行对比,绝大多数L4全栈方案提供商在中美两国同时布局,通过两个市场的测试逐步完善自身算法。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起步较早,在法律法规建设和技术积累上更加领先,但中国道路场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度又给技术迭代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大有后发制人之势。可以说,任何自动驾驶企业的方案,都需要通过中国这样复杂道路环境的检验,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动驾驶这颗汽车科技“皇冠上的明珠”。  康琦明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和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未来测试车辆的数量越来越多、法规越来越开放、地方示范区的普及、测试里程的增长、营运车队不断增加,资本市场投资意愿有增无减、车企等核心企业更有意愿加码自动驾驶,中国自动驾驶迎头赶上指日可待,中国速度将引领自动驾驶的未来。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