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严打侵权制售假,紧盯新消费陷阱,上海今年侦破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280余起,案值超11亿元:当前聚焦

2023-03-15 10:56:16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警方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本市今年已侦破各类侵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经济犯罪案件280余起,涉案金额11亿余元,有力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严打侵权制售假


(资料图)

去年底,上海闵行警方通过举报线索发现本市一汽车配件制造企业存在生产假冒和销售品牌汽车脚踏板违法行为。

经调查发现,2020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周某伙同邓某等人在本市租借仓库、设立生产、装配车间,购入切割、冲压机床、激光打标设备等,大肆制造假冒品牌汽车的脚踏板,再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以正品1/5的价格对外销售。截至案发,案值超过1000万元。锁定犯罪证据后,专案组会同梅陇派出所集中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全链条摧毁了制售假犯罪团伙。

去年11月,杨浦警方接到市民崔先生报案,他在电商平台买了一双品牌老人鞋,宣传有防滑、防水、减震等功能,但收到货后发现气味刺鼻,面料毛糙,鞋面与鞋底连接处胶水外溢,穿了不到一周鞋底就多处开裂,怀疑买到了假冒商品。

经专业鉴定,警方确认该老人鞋为假冒。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会同杨浦分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开展侦查,很快掌握了售假商谢某和黄某的信息,锁定了他们在福建的发货地。

2月10日凌晨,上海警方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将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现场查获假冒品牌老人鞋2万余双,案值150余万元。

据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庄莉强警官介绍,为服务保障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上海警方聚焦食品药品、服饰箱包、儿童玩具、日化用品等20余个消费品领域,持续严打各类侵权制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已累计侦破侵权假冒案件220余起,涉案金额4.5亿余元。

从已破案件来看,侵权制售假犯罪手法日益隐蔽。有的通过网红直播引流售假。不法分子雇佣网红直播带货吸引客源,在直播间设置“道具商品”的“专拍链接”作为掩护,全程仅通过主播的口播介绍进行售假,以逃避打击。

有的通过关键词搜索跟评售假。不法分子在各类社交平台上搜索同类商品的关键词,以此找到潜在客户群,并以跟帖评论的方式发布售假广告。

紧盯新消费陷阱

去年7月,有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直播公开分析股票行情走势,引导客户购买所谓“大师荐股课程”。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牵头虹口分局等成立联合专案组开展侦查。

经调查,犯罪嫌疑人骆某等人为首的多个犯罪团伙为牟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专业资质的情况下,通过直播互动和发布视频,以“股票大盘分析”“财经热点解析”“投资心得分享”等内容为诱饵吸引潜在客户,再拉入群聊进行深度营销,以“售卖荐股课程”“加入内部会员群”“售卖选股软件”等名义,向客户收取499元至9.8万元不等的课程费和服务费,非法提供证券市场分析预测、证券个股推荐、个股买卖点指导等证券投资咨询服务。

上海警方开展多次收网行动,先后捣毁非法荐股犯罪团伙13个。目前,警方已将90余名犯罪嫌疑人以涉嫌非法经营罪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据警方介绍,近年来,一些新型消费陷阱披着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外衣出现,不法分子假借新名目、打着新旗号,以财富增值之名行经济犯罪之实,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其中尤以以下六类较为突出,需要引起警惕和关注:一是养老投资,二是免费医美,三是商户加盟,四是票房分红,五是区块链、虚拟币、元宇宙等新潮概念,六是大师荐股。

警方提醒:新型消费陷阱大都打着提升消费效益、放大投资收益的旗号,隐藏在日常消费行为背后,广大消费者要审慎考察投资项目和合同标的的真实性,以及对方的履约能力,不要盲目参与投资。在不具备行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切勿轻信没有相关资质的平台和个人,也不要相信所谓“低投入、高回报”。

新民晚报记者 潘高峰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