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复旦心理学教授孙时进:家长“生病”却让孩子“吃药”,这是很可怕的-当前焦点

2023-03-06 16:52:20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如果你是一名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越来越叛逆,可能是因为你的控制欲太强?孩子磨磨蹭蹭可能是因为你提出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他的人生设定?

“家长‘生病’,却让孩子‘吃药’,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智荟名师讲堂”家长公益活动昨天举行首场讲座。活动现场,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孙时进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家长要反省自己的焦虑根本上来自哪里。

发现孩子 避免“存在性焦虑”

“咨询师行业有三大原则:真诚、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也可以作为家长的原则。”孙时进说。第一,与孩子相处时,要说真话。“家长说话言不由衷,比如虚假的鼓励,孩子是听得出来的。”孙时进说。第二,家长要学会共感,即理解孩子,读懂孩子,尊重孩子自身的天性,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实现家长梦想的工具。第三,要做到对孩子“无条件积极关注”,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使命”,即发掘孩子的天赋,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从事的职业。 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种子,关键在于怎么提供成长的土壤。家长应当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即顺应孩子自身的特点,而非按照自己的设想强行改造孩子。比如,让孩子上兴趣班,并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为某一行业的大师,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并使其充分发展。

“一个人如果从事不符合自己‘使命’的职业,即使由此得到了很高的地位,内心也依旧会焦虑不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存在性焦虑’。”孙时进说,未来很多工作都能被机器人代替,但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工具”。即便人工智能画得和孩子一样好,但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在这个发挥自身才华的过程中,他是享受的,这是教育的意义。

虽有风险 也要学会放手

孙时进说,在日常的咨询中,有家长为孩子过于“要强”感到忧心;也有家长坦言“父母很着急,孩子很平静”,总感觉自己“使不上力”;还有家长抱怨:“想让孩子养成写备忘录的习惯,‘挣扎’了许多年没有成功。”对此,孙时进提出,家长要学会放手,不必总想着把孩子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模样。这固然有风险,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毕竟,“亲子之爱,就是渐行渐远”。同时,他也强调,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改正自己身上的问题,与孩子共同成长。

据悉, “智荟名师讲堂”家长公益性活动后续还将邀请知名教育专家和名师授课,围绕“共童成长”主题,将讲座内容通过以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全方面传播,分享先进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实习生 吴小同

标签: 积极关注 帮助孩子 名师讲堂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