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新民艺评|建筑是确定的 人生却是不确定的

2023-01-08 18:06:44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资料图)

邬达克在上海的29年中,设计了一百多座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这成为了他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不可分割的纽带。他从哪来?要到哪去?舞台剧《邬达克》编剧郭晨子近日获得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从中,或许我们可以寻得更深刻的答案。

本剧以邬达克的一生为主要叙述对象,通过美国移民局官员对邬达克的审问将其一生的记忆串联起来。历史文献在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到邬达克在一战中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炮兵中尉,战败后被哥萨克骑兵送进监狱,逃离战俘营后他跨越西伯利亚来到中国,最后由于奥匈帝国解体只得继续申请俄国护照留在上海……世界的历史与个人的历史相互交织,邬达克就是其中一员,导演特别采用了八个不同的演员来饰演邬达克,他们代表了邬达克的多重身份。这种“不确切”的人物塑造极具后现代主义特征,邬达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性格突出、具有行动轨迹的人物,而是复杂、多变、模糊以及不可预测的,这样的设置使得邬达克更加像一个真实的人,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深度反思。

社会建构了邬达克的自我认知,他通过改变自己的姓氏,以便他人能更好地记住自己的名字。他一度不在乎“我是谁”,而期望通过作品与行动让众人记住自己。但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却让他更加难以看清自己。在邬达克给父亲写信的段落中,导演进行了加速处理,这不仅是语言的快,也是肢体的快,在一笔笔订单的接收和完成中,邬达克并没有表现出丝毫快乐,反而在其他演员的加速行动中,他几欲跌倒,这些订单对他来说是工作,是责任,也是负担。

接下来需要谈谈“到哪去”的问题。“家”是邬达克毕生渴望回归的地方。回家,回到那个与弟弟一起帮妈妈洗碗的童年,这是心灵的归宿。但建筑是确切的,人生却是不确切的,邬达克每一个想回家的念头都让他离家乡越来越远。当他作为战俘被拉往未知目的地的火车上时,他高声呼叫“我要回家”,但是归家的日期永远不确切。奥匈帝国的分裂如同历史对他开的玩笑,他失去了行政意义上的家乡。在上海获得工作后,忙碌的设计工作使他无暇归家。当弟弟前来拜访,他与弟弟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异,如同他与匈牙利这个民族的差异,他与他的故乡之间裂开了难以愈合的无形缝隙。

巴别塔的意象贯穿本剧始终。剧中通过道具“行李箱”的不断排列组合为巴别塔增添了新的象征意味。在开场时,它是巴别塔的一块块砖石,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人类无碍沟通的梦想。而分裂成一块块的它又是漂泊旅人的象征。建筑是没有界限的,不同的风格可以融会贯通创造新的形式美,但是包容这些建筑的城市呢?正如剧中邬达克所说:“国别、风格、技术,甚至是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建筑材料,都只服务于一个目标,希望建成一个更加活力四射的上海,一个更加现代的上海!”

《邬达克》中,通过叙述展示了大量历史事件、文献资料,通过光影设计对舞台空间进行塑造,展现了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个人的奋斗精神和人性光辉。回味整部作品,编剧所要探讨的远远超过他本人漂泊而又传奇的一生,也向观众提出更深刻的后现代性的思考。(阴适然)

标签: 奥匈帝国 西伯利亚 我要回家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