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发射成功

2022-04-16 09:48:09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讯(记者 叶薇 通讯员赵俊淇 易灵 董长哲)今天2时16分,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CO2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卫星在轨应用后将实现对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设计运行于70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整星发射重量约2.6吨,装载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高精度偏振扫描仪、多角度偏振成像仪、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等五台遥感仪器,是一颗集CO2激光主动探测、细颗粒物立体探测、气态污染物探测和地表环境探测的多要素综合监测卫星。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CO2探测手段和精度上,在细颗粒物主被动探测和偏振交火探测体制上,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探测,激光雷达出奇效。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上首次实现主动激光CO2高精度、全天时、全球探测,探测精度大幅提升至优于1ppm,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同时,大气探测激光雷达通过对大气分层“CT”扫描,国内首次实现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形状和尺寸等垂直分布信息的获取。

PM2.5监测,综合手段创新高。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上首次采用了主被动结合、多手段综合的探测体制,通过装载不同类型、不同原理的载荷,将主动发射激光接收的回波信号和被动接收的太阳光反射信号相结合,综合反演多种遥感数据,实现对近地面细颗粒物(PM2.5等)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偏振交火,信息融合效率高。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国际首次采用融合反演级偏振交火探测技术,获取气溶胶光学厚度、粒子尺度等多种参数,通过空间、辐射和偏振维度的信息融合,大幅提升细颗粒物探测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及宽幅成像光谱仪也将大幅提升气态污染物以及地表环境监测能力,紫外谱段高光谱大气观测以及宽幅多光谱观测空间分辨率提升一倍。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在大气遥感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发射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与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组网观测,进一步提升我国天基碳监测能力和水平。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

此次任务为本年度长四型号首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高密度发射形势下,试验队员需要从上海、酒泉、太原三地集结。严峻的疫情形势给本发试验队进场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型号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八院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筹措,精心组织,上海试验队员提前一周进入封闭管理状态,跟随产品专列奔波90多个小时,顺利抵达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另外一部分队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完上一发任务,乘坐了三十几个小时汽车,长途跋涉转场,还有一部分队员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完长征六号改首飞任务后,留守继续执行本发任务。前方有试验队员披荆斩棘,后方有上海同事疫情之下保驾护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有队员协同作战,三地联动,共铸中国航天。为了保证试验队员没有后顾之忧,八院积极了解队员实际困难,送去生活必需品,让队员和家属们安心。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火箭及全体队员们用发射圆满成功为上海加油!

本发火箭采用的统型WRP002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使用,设备进场前经过了多轮考核验证,型号提前策划,安排地面岗位人员提前进场开展设备敷设恢复工作,开展六轮加严测试,从设备到系统,从总测到发射场,层层考核,最终在本次任务中表现完美。至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已实现了测发控系统的小型化、自动化和无人值守统型,更好地为后续发射任务地面测试及发射保驾护航。

本次任务制定专项防疫措施,严格落实地区及基地的防疫要求,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本次任务加强落实“确认制策划”“数字化管理系统”“日清制例会”“待办事项闭环落实”等管理措施,强化发射场质量确认和精细化过程控制,做到发射场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持续升级数字化管理系统,使工作的完备性、细致度和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第90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57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16次发射。

标签: 大气环境 运载火箭 中国航天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