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基础研究”深蹲 产业创新行远|2022年度上海科技奖励大会

2023-05-26 09:52:55来源:新民晚报

“第一套”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横空出世,实现高端装备制造“零”突破;数十年潜心攻关“人工骨”,打破国外垄断为患者造好材料;锚定新材料领域“核爆点”,引领“介孔世界”从0到10的全过程创新……科学总是离不开数字,今天上午揭晓的2022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榜单,一串扎扎实实的数字透出科技创新中的“上海味道”。

“数”读榜单,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名单有点“挤”,获奖数量明显增长。近看,56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比2020年增加了11项;47项上海市技术发明奖,比2020年增加了14项。远看,授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占比分别达到18.5%和15.5%,高于前5年均值。再聚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数量,双双首次突破20项。

自然科学奖瞄准科学技术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奖有从“0到1”的创新密码,是基础研究水平的实力担当。以往被看作“无用之学”的基础研究,却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基本抓手,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在上海,基础研究已不是象牙塔里的冷板凳,营造有利于科学家和团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的环境,形成了社会共识。


【资料图】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推动上海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形成制度保障;《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点名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真金白银投进去,让科学研究热起来!2021年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177.73亿元,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近10%,较5年前翻了近一番;市科委推出“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为基础研究积极“出题”。

创新筑巢,培梧引凤,让高水平人才聚起来!截至目前,上海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7个,数量约占全国的1/4;上海在国内首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通过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鼓励科学家的好奇心而非功利心。从2019年到2022年,科研领域“高被引”的上海科学家,人数增长近3倍,占到全国8.5%。

功到自然成。此刻,上海科技奖的榜单上,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发现、具有重大原创性的技术发明,特别多!尤其是,各类奖项中的最高奖“特等奖”,今年首次达到4项。

榜单之外,2010-2022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发表的论文量从年度6篇增至120篇,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长期处于全国首位;脑科学、量子科技、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快涌现。在2022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科学家和团队参与或主导完成了四项。

回望历史,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拐点,产业创新的每一次“核爆”,科学都是无尽的前沿。如果没有1703年建立的现代二进制,现在的一切智能设备都无从谈起;如果没有1874年布劳恩发现物理上的整流效应,就不会有晶体管的发明和应用;而等离子物理、气体化学,更是刻蚀机等关键设备的必备基础……可以说,没有基础研究,一片小小的芯片也造不出来。

从科研中来,到产业中去,要真正摆脱一次又一次被“卡脖子”,只有手握属于自己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成果。科学家“深蹲”基础研究有多坚实,企业家走的发展之路才有多长远。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