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驱车200多公里 水产专家“春耕”忙
2023-03-15 12:55:32来源:新民晚报
“你那边的水质最近怎么样?别忘了,饲料得用好的!”坐在从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到崇明养殖基地的车上,高级工程师王春还不忘打电话关心湖南益阳大通湖区的大闸蟹。14日,王春又踏上了每周一次去各大养殖基地“把脉”的路途。“今天行程紧、任务重,崇明两个点,新场一个点,现在是关键期,我们都要走走看看!”
科技服务就要做到农民家里去
上午十时,在崇明区陈家镇立新村,王春还没下车,大闸蟹养殖户胡高学就激动地过来给王春拉车门。“我们是认识了十多年的老朋友了。”2011年在崇明边开饭店边养螃蟹的胡高学偶遇了前来就餐的顾客王春。当时,聊天没聊几句,王春便开始介绍起科学养殖的好法子。
【资料图】
“那个时候,他们是不信我的。”初入崇明开展科技服务,王春直言不易,“他们都是养了三十多年螃蟹的人,让当时一个才研究螃蟹十几年的人‘说三道四’,肯定接受不了!”
接受不了,那就手把手教。科技服务要想做得好,王春总结出四个字:亲力亲为——不仅要算好养殖户手上的“经济账”,还要下塘亲自做,才能建立起与养殖户之间的信任。 种苗、饲料、人工、水质增氧设备等等,每一笔开销,以及日后能产多少斤,能值多少钱,王春都给胡高学等养殖户们算得清清楚楚。算好账,王春就亲自带着他们下塘做,怎么翻地,什么时候撒饲料,教得仔仔细细。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我们最高也就亩产280斤,王春老师带我们做了一年,就到了500至600斤,那个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胡高学至今还记得那年丰收时内心洋溢的喜悦。他热情地邀请王春来家里做客。
“能请你去家里,就说明真正把你当自己人了!”王春感慨。
师徒俩口音都有点杂
从陈家镇立新村驱车二十几公里,中午12时许,王春又来到了新河镇民主村,这里的养殖户是他的学生,2017届毕业生刘前越。
“王老师,这批虾刚‘满月’,前几天蜕壳了,现在是透明的,漂亮得很,四月就能鲜活上市!”刘前越站在塘里端着食台,让王春检查日本沼虾的情况。塘边看得不清楚,王春捡起下水裤就进入塘里。“确实不错!还有塘边水草,你要小心照料。”“好的,老师!”刘前越不敢怠慢。
对话的师徒二人,师傅是重庆人却操着一口闽南腔;徒弟是安徽人,却有一点湖南口音。“曾经在广东求学,后来又长期驻守苗栗。”王春笑着解释原因。
2012年起,上海海洋大学先后派出以王春为主要负责人的多位专家前往苗栗县,轮流驻点,深入田头池塘,寻找当地更好养殖大闸蟹的可能性。团队精心实施每一个技术环节,从池塘整改、水草种植、苗种投放、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疾病防控等,一步一个脚印,让苗栗大闸蟹的产量与品质都大幅提高,成为大陆向台湾输出农业技术并惠及当地乡亲的产业典范。
“我的口音是因为被王老师派到湖南干了三年。”刘前越说。2020年,王春被湖南省认定为当年度产业项目建设年引进100个科技创新人才人选。他将包括刘前越在内的团队成员派驻湖南,让他们与养殖户同吃同住,从蟹池的整治、水草选种、蟹种的投放等等教起,助推大通湖大闸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和老师学习了“真本事”,2023年,刘前越从湖南回到更熟悉的上海,想开辟一片新天地。作为“新农人”,刘前越开始琢磨利用互联网打开市场,既有能力,也有信心。
绿色养殖让腰杆“硬起来”
下午三时,王春又从崇明来到了浦东新区新场镇的养殖基地。“王老师,我们这里的螃蟹已经蜕壳了。”养殖户马明军捡起了塘里螃蟹脱下的壳,王春接过仔细查看。“这里温度较崇明高几度,高了这几度就不一样,崇明的基地螃蟹还要过几天才能蜕壳。”王春解释。
“王老师,您看看我们现在要不要撒料。”马明军担心螃蟹饿着,想补点料,而王春却让他先别急。“你等草料都腐烂了再撒料,螃蟹吃不了那么多,现在撒不匀。”
渔谚有“蟹大小,看水草”,王春非常看重水草的养护情况。“水草养护得好,水质清,水体溶氧高,就容易养出大蟹。”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可为大闸蟹遮阴,有效吸收大闸蟹排泄物中的氮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王春的建议下,马明军还定期向蟹塘里投放鲜活的螺蛳,为螃蟹增加动物性饵料,也能进一步改善水质。
“前期养草,后期养蟹,我们这里的大闸蟹个头大,肉质鲜美细嫩,养殖过程也绿色环保。”马明军介绍。去年,马明军养殖基地里的大闸蟹在全国河蟹大赛上获得了最佳种质奖和金蟹奖两项大奖。“从前养螃蟹,凭运气、凭天气、凭力气,现在在王春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产量和质量都有保证,参与比赛评审腰杆子都‘硬起来’。”
下午五时,王春赶回学校。单日车程二百公里,路途上花了五个多小时,王春还准备再回趟办公室工作一会。他要回去再备备课,然后看看养殖数据,顺便安排一下几位养殖户的线上指导。“研究螃蟹是我的兴趣爱好,学以致用能帮助到养殖户,那便是一大幸事。”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