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 > 正文

半月来多起电动车自燃事故发生,为何消费者却貌似“无感”了?

2022-04-11 09:23:0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4月5日9:30分左右,成都一辆纯电动网约车起火自燃。在消防官兵赶到现场后,险情得到控制,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自燃的网约车被认为是爱驰产品。在距离事故5个小时17分钟后,爱驰汽车于当日下午14:46通过新浪微博发出《关于成都车辆事故的公告》。公告简短的文字中,确认了事故车辆为爱驰U5,确认了事故车辆位置,同时爱驰自证已于事故发生时通过后台收到报警信息。随后的舆论并未就此事出现大规模发酵。

其实,仅仅是最近半个月,比亚迪、小鹏等车企都被爆出发生自燃事件。3月28日23时左右,在深圳市龙华区一居民楼下,一辆小鹏G3汽车发生爆炸,继而起火。待消防员赶到时,这辆汽车只剩一具空壳。随后,小鹏汽车证实此次自燃,“3月28日晚,何先生的小鹏2019款G3汽车在深圳市龙华某小区发生火情,未有人员受伤”。此外,小鹏汽车还表示,“高度重视用户权益,全力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并协助客户处理后续事宜。” 

据消防救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火灾共发生约3000余起。但从舆论的感知上,现在电动车自燃事件带来的舆论关注度远远低于前两年。这折射出一个现象,网络舆论、社会公众对于纯电动汽车自燃事故的宽容度似乎在增强。

公众何以越来越“宽容”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通常有“里程焦虑”、“充电焦虑”,而在初期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信心不足,也是一个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2019年,特斯拉自燃事件频繁见诸报端;同年,蔚来也接连出现自燃事故,而传统车企也出现了多起自燃事故。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每一次电动汽车自燃,都有不少现场视频通过网络流传,不少媒体描述起火现场,一同撩拨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新能源汽车自燃问题是一个‘老问题’。实际上自燃并不是新能源汽车产品独有。传统能源汽车产品当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自燃事故。”一位国内一线合资车企的工程师林彬告诉记者。

马斯克曾放出“狂言”:“燃油车自燃隐患超过特斯拉和其他电动车5倍”,作为为自己产品和纯电动汽车开脱的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也曾经介绍过这样一组数据,我国燃油车燃烧事故大约为2-4万辆/年,新能源汽车的燃烧事故比例远低于此。

“传统能源汽车的自燃原因通常是因为线路老化、电线路相关元器件老化、电路负荷连续过高等导致。而给消费者带来直观上感受区别的,并不是两种车型的自燃(燃烧事故)发生比例,而是起火的速度和逃生时间。”林彬分析认为,“传统能源车辆起火自燃通常在初始阶段伴有浓烟,由于阻燃材料的应用,以及引燃物到燃烧物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到实际发生大面积燃烧,有较长的时间,足够提醒驾驶员、乘员注意,设法控制或撤离。但是新能源汽车的自燃问题,通常发生在电池部分,这相当于传统能源汽车的‘油箱’部位,由于材料特性和电池布置方式,燃烧速度极快,即便不是当事人,而只是从事后的监控录像观察,大部分消费者也会认为自己在面对新能源汽车起火时,缺乏判断和逃生时间。这可能是给公众带来心里冲击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的数据,从事实上说明了消费者已经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给出了自己的判断;而此次爱驰自燃,截止事故发生3天后,爱驰官微公告下仅有20余条评论,其他转载账号中的评论多的也仅有50余条,进一步从传播的角度印证了消费者心态的变化。

技术进步助力新能源汽车更安全

消费者信心增强的背后,是业内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等上下游一直把安全问题视为“头等大事”,不断创新,用技术进步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这些努力也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

“我们认为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动力电池当前的重点关注问题。两年前,当行业主要聚焦于提高电池的比能量、提高续驶里程的时候,我们就明确提出来电池的安全性是自然属性,它不能和电池的性能来进行平衡。我们把绝对安全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很高兴地看到,经过这两年的努力,行业里面各种方案都报告说电池可以做到永不起火,永不起火已经在技术上成为现实。”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表示,“我们认为圆柱电池、大圆柱电池的潜力非常明显,有突出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圆柱电池在全生命周期里面结构稳定,电池之间零应力,而且通过我们对电芯级、模组级、系统级的测试都验证了电池系统的内部结构没有发生改变,整个系统可以做到绝对安全、永不起火。”

整车企业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造车新势力企业的激进略有不同,作为造车历史比较长的企业,在面对我们所不熟悉的新能源车型产品的时候,我们更加审慎,注重可能影响安全的每一个细节,从研发验证流程到供应商遴选,甚至为此付出更多的开发时间成本。”一家外资车企的研发工程师唐俊峰告诉记者,“在选择优秀电池供应商合作的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开发、改进,力求能够更高精度监控数据、用更智能的算法进行预测,把热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

近年来,行业内通过对单体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着手,从设计和制造的角度保证安全;通过热管理系统抑制热失控在电池包内的蔓延速度;通过BMS对电池进行智能管理、充电控制和热失控提前预警等多技术方向进行不断探索、升级、创新,我国的动力电池安全性已经走在全球前列。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需要体系应对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焦虑所采取的体系化应对。

4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压实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主题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明确要“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水平”,并进一步要求“企业要落实安全监测主体责任,自建或委托第三方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运行安全状态监测平台(简称企业监测平台)。”

对此,各汽车相关企业也都响应积极。广汽埃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埃安已经在生产制造、运行监测、网络安全等方面全力提升安全管理。特别是在研发设计方面,除了整车安全性,广汽埃安还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技术方面实现了自研突破,创新打造的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搭载在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上,均实现整包针刺不起火。其中三元锂电池的整包针刺不起火是行业首创,攻克了公认的行业难题,为行业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电池安全问题思路。

而这只是体系化应对的最新进展之一。2021年1月,GB 18384-2020《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和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同时我国成为联合国电动汽车安全全球计数法规(UN GTR  20)的牵头制定方。

而2017年启动上线的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全国的各级地方平台,以及企业自己的检测平台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检测体系。其中在国家平台方面截止2021年11月,已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超过600万辆。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国家溯源管理平台也对纯电动新能源车辆、电池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面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这个永恒的话题,国家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从监管、研发、生产等不同方面构建着一整套的体系,并不断完善。希望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电动汽车能够越来越安全,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汽车安全焦虑、打消消费者的恐慌顾虑。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