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 > 正文

这家企业又双叒被点名,汽车金融开年首张“罚单”的背后

2022-02-22 10:24:04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节后复工第一周,2月10日,汽车金融行业便收到虎年首张“罚单”。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公告称,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包括宣传材料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不符合要求、有关消费者信息授权使用的格式条款未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奔驰汽车金融的上述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并存在消费者信息安全风险隐患。奔驰汽车金融已按监管要求进行了整改。

“罚单”直指行业盲区仔细分析奔驰金融的四条违规行为,汽车金融行业的种种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记者就此采访了车咖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成伟。  第一条,宣传材料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将公司贷款产品和梅赛德斯-奔驰租赁有限公司租赁产品放在同一页面,但未明确说明贷款产品提供方为奔驰汽车金融;以“奔驰金融”名义同时宣传贷款产品和租赁产品,仅提示“‘奔驰金融’指代奔驰汽车金融和奔驰租赁”。对此,黄成伟解读称,本质是贷款主体问题,即用融资租赁产品冒充车贷产品。相关法规明确要求汽车融资租赁不得涉及贷款、金融、车贷等宣传,必须切实告知客户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公司无放贷资质,奔驰金融此举无疑违规,将扰乱市场秩序。这释放出一个信号,纯金融类业务的发展将受到监管的约束,而与第三产业更多结合的融资租赁类业务将被更多鼓励。  第二条,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不符合要求,奔驰汽车金融未在网站主页醒目位置公示服务价格信息。黄成伟指出,简而言之,此条违规就是收费标准没有明白告诉消费者,这在汽车金融行业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用名义利率冒充实际利率,做到合规并不难,但企业往往重视程度不足。  第三条,有关消费者信息授权使用的格式条款未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消费者授权奔驰金融可以向其所属集团内的任何公司、其他贷款人授权的或向贷款人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收集、披露以及允许其使用消费者信息。该授权条款在合同有效期内以及合同终止或解除后持续有效。黄成伟分析,该条违规在于合同条款中存在不利于消费者的“霸王条款”。  第四条,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执行不到位。奔驰汽车金融内部的产品审查流程中,2项产品的审查记录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员签名,未按照监管要求提出明确、具体的审查意见。制作的金融顾问营销指导材料、培训材料等,未经公司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其实做了,但是审查的流程不合规,审查执行人安排不到位。以上四类违规都很有代表性,都是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但在法律视角下,确实对消费者权益产生很大威胁。 屡教不改暴露监管力度不足与此前开出罚单不同,此次银保监会选择对奔驰金融的违规行为进行通报。黄成伟分析,每年被处罚的企业不在少数,通常会在银保监会官网上予以通报,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或者专门翻看,很少会被消费者注意到。而此次对奔驰金融的通报,可以看出,监管部门意在树立典型案例,引起全行业的重视与警醒。  事实上,这并不是奔驰金融第一被罚了。早在2019年,66万买的新奔驰,结果发现漏油,最后被逼坐上引擎盖的女车主引发全民关注,存在于行业多年的“金融服务费”问题被暴露于阳光之下。涉事经销商西安利之星汽车有限公司被罚100万元后,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因存在“对外包活动管理存在严重不足”,违反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于9月2日被北京银保监局给予合计8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2021年12月,北京银保监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因发生核心业务系统中断暴露出业务连续性管理不到位、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处以40万元罚款。黄成伟认为,奔驰金融此次被罚其实是为了扩大业务量和业务范围,以获取更多利润,而放松了业务的风控标准。  他进一步分析,奔驰金融之所以屡屡被罚根本原因就在于:第一,有利可图,违规操作的确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第二,监管部门惩罚力度不够,与违规能够获得数以亿计的利润相比,几十万元的罚款数额简直九牛一毛。也正因为如此,部分企业才会屡教不改、铤而走险。  汽车金融行业资深人士穆海龙也认为,奔驰金融接连被处罚,也体现出原有各种监管措施的不到位,以及国内企业对合规的重视程度不足,更是汽车金融业务发展变革中,管理措施手段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发展需求的体现。  当然,管理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几次处罚集中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已充分体现出监管层对消费者保护和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视,这也是消除汽车金融市场乱象的根本举措,从源头约束金融机构,逐渐减少违规行为,回归金融本质,把风险控制落实到每个细节。同时,通过这种管理方式,让广大消费者逐渐加深对于汽车金融业务的认识,加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  遭遇强敌被指力不从心值得关注的是,近来被罚的还不止奔驰金融,其“难兄难弟”大众金融在2021年12月也吃了一张罚单。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零售贷款放款比例不符合规定、附加产品贷款管理、贷款审查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不按照规定提供报表。针对上述违法行为,北京银保监局责令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改正,并给予合计18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事实上,在汽车金融市场的诸多参与主体中,整车厂背景的汽车金融公司是绝对的主力选手。汽车金融公司多为大型且较成熟企业,商业模式趋于稳定。资金来源和渠道上依托于整车厂的传统优势,在信贷审批上较银行更宽松,产品更灵活;比商业银行更贴近消费者购车场景,有渠道优势;比第三方金融公司更具专业性、资金成本优势和品牌公信力,可谓占尽先机。  虽然如此,如今屡屡折戟,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大如厂家汽车金融公司也开始式微?一组数据似乎佐证了这一判断。  来自汽车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25家汽车金融公司实现零售贷款投放681.22万笔,同比增长约0.46%。根据历年《中国汽车金融公司行业发展报告》可以看出,自2018年以来,汽车金融公司的零售贷款台数的增长率均低于10%,2020年的2.03%和2021年的0.46%则是连创新低。  更重要的一点是,汽车金融公司实现的零售贷款,相对于新车销量而言的渗透率则是近些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全年累计销量2627.5万辆,由此,不难倒推出2021年的渗透率为25.9%,低于2020年的26.79%,与2019年的25.8%相当。  黄成伟指出,早期在汽车金融市场不饱和的情况下,汽车金融公司凭借渠道优势和厂家补贴快速占领市场。但近年来,国家对金融行业管控日趋严格,房地产作为银行的最大客户受到限制,银行开始将目光转向汽车贷款业务。银行的优势在于资金成本,而汽车贷款与汽车融资租赁不同。融资租赁业务可以嫁接多种服务,产生多种衍生价值,但贷款拼的就是息差,车贷业务目前已进入红海竞争,此时银行的资金优势得以凸显,汽车金融公司路遇强敌自然有些力不从心。  不过穆海龙则认为,虽然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台数的增长幅度开始下降,但必须要考虑受疫情多点散发和经济不振对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实际上,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总体占据市场80%的份额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汽车金融公司和银行开展汽车金融业务各有优劣势,汽车金融公司在专业性上的优势是银行无法比拟的。而如果考虑综合实力,汽车金融公司仍是市场的绝对主力。当然,合规永远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不合规难生存。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