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宅家无聊?这群小学生的“梧桐诗社”里充满童趣和浪漫

2022-03-29 20:25:44来源:新民晚报

左手是一刻不停的在线工作,右手是时时关注的网购信息,当上海市民沈女士忙得无暇记录疫情时期的特殊生活时,惊地发现,10岁的儿子用寥寥数语,把这段日子勾勒得入木三分,又有几分哲思和浪漫。

“楼,又封了,一片寂静。我,快疯了,万马奔腾。你看那风,只有那风,既没封,也没疯。希望这风把人吹醒,别因为解了封,又被抢菜搞疯.”

小男孩叫王忱,就读于上海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四(5)班。他给这首小诗起了个简单的名字:《封,不疯》。

儿子诗兴大发,沈女士并不意外。四(5)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李娟娟揭秘——班上有十多个热爱写诗的孩子们,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梧桐诗社”。

“小孩的思维跳跃性比较强,想象力丰富,特别适合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记录生活,让生活充满诗意。”李老师说,诗社的成立,女孩康若桐功不可没。有一年教师节,李老师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康若桐的一本原创童诗合集。布封面软软的,还绣着一只瞪着大眼睛的猫头鹰。从此以后,每年教师节,她都会收到这样一份独特的礼物。

小姑娘的诗,和这只猫头鹰一样充满灵气——夏天起床,她有感而发,“清晨的问候,让我特别生气,因为,这是来自蚊子的叫早”;教室里养了寄居蟹,也成了她灵感的来源,“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壳,有的硬,有的软,有的漂亮,有的朴素……我们可以躲在壳里,壳外的烦恼将被暂时隔离,可烦恼还是烦恼,并没有离去……冲出去吧,总归要面对烦恼,勇敢的人便会自己打破壳,不再惧怕”。

李老师将康若桐的诗,读给小伙伴们听。大家发现,和写作文不一样,写诗不需要篇幅很长,形式也很自由,就能用文字畅快地记录灵感,记录生活,这还挺有趣!于是,由康若桐发起,“梧桐诗社”成立了,李老师特意在教室辟出一个角落,张贴小诗人们的作品,并用同样灵动的文字,邀请孩子们踊跃投稿,“欢迎你锁好烦恼,带着微笑,来到诗的世界!”

男生郁允迪的爸爸买了个新的平板电脑,没想到,引发了一场全家大讨论——金钱,究竟能不能买来快乐。“金钱不能买来快乐,但金钱却可以带来期待,而期待则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所以,金钱和快乐,并非毫无关系。”允迪振振有词,妈妈提议,这写下来,多像一首小诗!没想到,允迪一发不可收拾,写着写着,干脆写了个合集,变成了一组短诗《七论》,小小少年一本正经地论金钱、论金钱、论心情、论未来、论大人、论过去、论营养、论过去。

允迪说:“时间像只顽皮的小猫,在我玩游戏时,总是像在追毛线球一样,跑得飞快。在我写作业时,它总是像在中午的阳光里打盹,一动也不动。时快时慢的它,捉弄得人,心浮气躁,怀疑人生。想要驯服这只顽皮的小猫,就必须把自己的每分每秒,过得充实。”他觉得大人有时奇奇怪怪,“总喜欢把可以轻松解决的事,变成世纪难题。例如战争,在自己的国家里幸福生活,它不香吗?”;大人有时还莫名其妙,“总喜欢捣鼓那些对生活没用的玩意儿,对环境污染却视而不见,真搞不懂”……

疫情期间,不能见面切磋,小诗人们就把“梧桐诗社”搬到了钉钉群上,制定严格“群共约”——群里不闲聊,只能讨论正事儿;每个成员每个月至少投稿一篇,坚持“上新”;每周或一个月票选出优秀作品,收录到班级诗集。

在孩子的笔下,疫情下的世界,是这一番模样——

男生唐泽尧见到一群勇敢的“白衣‘小偷’”。“这样一群‘小偷’,他们身穿白衣,四处‘偷盗’。他们成群结队,‘偷’走了人们体内的病毒。其实,他们根本不是小偷,人们都叫他们天使,白衣天使。”

“疫情一次又一次袭击着人类……这不,刚写完这首小诗,我就要去做核酸了。”顾明洋故意把结尾写得匆匆忙忙,以体现这段日子有多特别。

写出《七论》的允迪俨然成了小哲学家。这不,宅在家,玩着乐高,他也会有灵感产生,“分散的事物,可以凝聚在一起。被拆散的事物,却很难重新吻合”。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标签: 属于自己的 一本正经 一次又一次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