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国际儿歌日”带来的思考——那些好听的儿歌去哪里了?

2022-03-22 14:58:55来源:新民晚报

3月21日是“国际儿歌日”,这个早在1976年就确定的国际性节日,国内却少有人知,而在度过“国际儿歌日”的时候,另一个被我们忽视已久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儿歌去哪儿啦?

提起儿歌,大家耳熟能详的肯定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数鸭子》《两只老虎》《小白兔》这些经典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小燕子》的儿歌,从1957年开始传唱,已经65年了。在经典流传的同时,很少有新儿歌能够广为传唱,伴随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儿歌去哪里了?是孩子不喜欢唱?肯定不是,但天性使然,他们对于儿歌还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一播出,很多孩子也会跟着唱,就连许多幼儿园里的老师们都是专业院校毕业,写词谱曲都不在话下。

目前,在国内的儿歌市场上,有很多音乐品牌都是做得不错的,但多以主旋律为主,音乐作品风格过于雷同,如同一个模式印制出来一般,在流行性方面也欠缺很多。当年,躺在病床上的音乐家王路,望向窗外时正好有一只燕子飞过,恰巧儿童节临近,他当即伏案写下《小燕子》,这些经典的儿歌都是需要生活的沉淀才能创作出来。

“双减”之后,音乐已然成为孩子们的主攻方向之一,未来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占的比重会很大。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五音不全,缺少天赋,但他们忽略了天赋只是一方面,后天的培养才是重点,每一个孩子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和求学一样,充满艰辛,只有那些有毅力的孩子才能看到山那边美丽的风景。

前一段时间,李悟(小礼物)的《童年时光》这首歌在网络上的视频使用率超过136万次,另外一首《妈妈教我唱首歌》更是将河南民谣改编成儿歌,小天一的《我们的守护星》将山西忻州夜晚出租车司机开远光灯几公里,护送推着坏了的电动车前行的母女送回家的故事,改编成儿歌,这些都是儿歌上好的素材。

制作出这些歌曲的音乐人郭志凯,近几年创作的儿童歌曲超过百首,他说:“我都是大叔了,唱了许久老一辈音乐家留下的经典儿歌,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在唱我们小时候唱的歌曲。”去年,郭志凯的麓门音乐免费为盲人孩子张云喆制作了《春天是个魔术师》、蔡欣蕊《小河灯》等歌曲,还根据孩子的作文创作了《阳台上的仙人掌》《我不是胆小鬼》等歌曲,让孩子自己写、自己唱,由他们的亲身经历制作成最美童声。

郭志凯认为,儿歌想要走出低迷,让儿歌回归,除了政府部门应该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奖励优秀儿歌作品,创作者更需要沉下去,写到孩子的心里去,不要套路化、标语化,尽可能地要留住孩子的童真。

(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标签: 去哪里了 经典儿歌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