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新民快评|中小学竞赛乱象是该“退烧”了

2022-03-17 08:48:15来源:新民晚报

家有学童,恐怕都难逃各类竞赛的“绑架”:一方面,竞赛组织方打着各类竞赛“入学加分”的旗号,贩卖升学焦虑,另一方面,不少父母也因“证书情结”而对竞赛趋之若鹜。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新版《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并特别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坚决避免因竞赛加剧不良竞争。

《管理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可谓是“双减”政策落地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尽管这几年,教育部门对“减负”三令五申,为治理培训热以及培训乱象,建立了“白名单制度”,让竞赛大幅“瘦身”,但是,少儿编程、机器人比赛等各类比赛,让家长们盲目跟风,孩子们四处奔波,压力陡增。

竞赛本身并没有错,它设立初心本该是为孩子提供舞台,展示自己,发展兴趣。然而,当下的竞赛热时常是和功利性挂钩的。竞赛组织方、培训机构为牟利,大肆鼓吹所谓的入学加码、升学路径,于是,部分家长焦虑了,部分家长靠着“获奖证书”满足了自己的“育儿成就”,但最被忽视的恰巧正是孩子们真正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特长。

这样的竞赛乱象是该“退烧”了。这次有关竞赛的升级版《管理办法》掐住的恰好就是功利这个“蛇的七寸”:一方面,强调竞赛及竞赛结果不得作为招生依据,缓解家长不健康的育儿焦虑;另一方面,强调竞赛的公益性,严禁收取任何费用,让无良机构无利可图。不仅如此,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国际性竞赛也被同步纳入规范管理,加大了违规竞赛查处力度。这些都显示了国家在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坚持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的决心。

当然,《管理办法》的出台,并不是要把竞赛统统一棍子打死。规范竞赛跑道不是为了让孩子“跑得更早”“跑得更快”,而是为了让孩子“跑得更好”。社会和家庭不妨都冷静一下,不急功近利,不拔苗助长,把孩子成长的可能性还给孩子自己吧。

马丹/文

标签: 管理办法 无利可图 一棍子打死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