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 > 正文

Robotaxi再升温 盈利远为何难抵产业热情?

2022-02-10 18:20:4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Robotaxi的发展再次按下快进键。

国家和地方层面接连发布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北京市正式开启Robotaxi收费运营服务许可,给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指明了政策导向,无疑是产业发展的强心剂。而近期共享无人车领域接二连三的合作,也在用实际行动表明行业的普遍共识与决心——瞄准未来,提前布局。

实际上,Robotaxi自发展以来遇到的难题不少,此前也多次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核心点聚焦于盈利难和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难。“也有行业投资者看空这个行业,但一路看下来,行业热度有增无减。”有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负责人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Robotaxi迎来合作热潮

2021年12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Waymo达成合作,旗下品牌极氪将为Waymo One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Waymo计划在美国部署这款完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是全球首款Waymo和主机厂官宣的为完全无人驾驶Robotaxi服务打造的车型。

在此之前,小马智行在12月24日宣布与一汽(南京)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Robotaxi的前装量产。双方还计划共同建立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队,在广州、北京、上海、长春、南京等地开展商业化运营合作,共同实现Robotaxi的规模化落地。

12月21日,广汽集团官宣同文远知行、如祺出行达成战略合作。三方将基于各自优势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车型设计、研发、量产和商业化运营。三方计划,在未来几年逐步建立起一支Robotaxi车队并实现商业化运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向全国辐射。其中,计划于2022年在如祺出行平台上线Robotaxi运营,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同日,T3出行与智行者举行战略签约暨首批车交付仪式。由智行者改制生产的首批Robotaxi正式交付给T3出行。双方还表示将共同探索Robotaxi落地创新模式——“自动驾驶+正常驾驶”模式,即在指定自动驾驶测试区域采用自动驾驶,超出该区域的其他区域则由安全员担任驾驶司机接手驾驶权,如此可以打破Robotaxi的区域界线,满足更多人的日常出行所需。

更早一点的12月8日,上汽旗下的享道出行携手Momenta在上海试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首批部署20台Robotaxi运营车辆。下一步,享道Robotaxi上海车队规模将增加至40台,并在苏州上线20台运营车辆。2022年计划登陆深圳,实现整体200台的运营车队规模。

面对自动驾驶浪潮的来袭,牵手科技公司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整车企业的选择,双方的合资与合作更是屡见不鲜。当汽车行业竞争已经从传统的机械、动力的比拼转向软件、自动驾驶技术的PK,整车企业对新技术的追求更加急迫,而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进行深度合作似乎成为最优解。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方寅亮对记者表示,对于整车企业来说,要找准关键环节,以此来构建起新的合作联盟与战略关系,才能够应对未来的产业变革。

同样,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要想进军潜力巨大的共享出行市场,其面临的一大困局在于缺乏整车平台及整车设计、制造能力,因此必须在众多车企中寻求可靠的合作伙伴。

盈利还需集齐技术、量产与场景

前述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负责人指出,从市场规模与增长空间来看,Robotaxi无疑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最有成长空间的领域之一,其商业化价值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然而,除了政策、法规以外,技术、量产实力与商业场景是自动驾驶落地缺一不可的因素。无论是对整车厂还是科技公司来说,集齐三大能力都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众多整车企业联手科技公司、地方政府的合作。”他坦言。

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CEO周光表示,Robotaxi要达到真正的大规模商用,还需要做到在城市中的全面覆盖,让用户不需等待很长时间,就能够打到自动驾驶汽车。这也就意味着,推广Robotaxi,首先需要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量产。而量产需要解决自动驾驶的成本问题。只有将成本降到市场可接受的范围,才可能量产。据介绍,2021年12月,元戎启行推出了一款成本低于一万美元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令L4级自动驾驶量产成为可能。

此外,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同城市间地理环境差别巨大,甚至不同区域人们的驾驶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其应用场景不可能只是平坦、规矩的平原大道。比如,受山地地形影响,重庆道路多陡坡、隧道,对无人驾驶车辆的精准定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今年9月,轻舟智航就携手合作伙伴,在重庆打造了全国首个针对山地城市交通场景的5G无人驾驶小巴车队,收集了大量陡坡、隧道、大雾的场景。

在周光看来,未来Robotaxi的大规模运营,可能会先从一两座城市开始,进而逐渐扩大运营范围。因为目前的自动驾驶公司,主要是在国内几座核心城市进行测试,在这几座城市中有丰富的测试经验。而在未进行过自动驾驶测试的城市,企业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数据才能进行Robotaxi的推广。

目前,元戎启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公司已在全国多地布局了Robotaxi的运营。在北京放开Robotaxi运营收费后,小马智行等公司还率先在北京亦庄地区开启了实地收费运营。

降维赋能 多角度推进产业化

在推进Robotaxi最终落地,走向终级无人驾驶的过程中,不少企业选择通过“降维”的方式进行技术推广,多维度验证的同时,谋求“活下去”。

不少L4级自动驾驶公司选择将技术降维应用至卡车、环卫车、矿区等低速、封闭场景及L2级自动驾驶。比如,Momenta已经与多家主机厂合作,将智能驾驶技术应用于量产车型。

在上个月,轻舟智航与东风悦享签署合作协议,首批落地的50辆Sharing Bus将率先在武汉经开区川江池地铁站和春笋之间启动内部试运营。未来,双方将不断拓展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版图,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300辆无人驾驶车的商业化运营。

“短期看,适用于公开道路的Robobus正在成为实现Robotaxi最好的切入点。长期看,Robobus和Robotaxi会逐渐走向融合。”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对记者表示。轻舟智航一直在用Robotaxi的技术打造Robobus,其Driven-by-QCraft自动驾驶方案相当于把Robotaxi的完整技术栈部署在了Robobus上,具备很强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

于骞认为,Robobus和Robotaxi的场景是相通的,只不过Robotaxi覆盖的区域更大,落地的难度更高。“尽管Robotaxi面临的公开道路的场景路况更加复杂,但在底层技术上,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他说。

万亿级市场有待撬动 行业走入关键节点

元戎启行副总裁刘念邱在去年底的一场圆桌论坛上曾表示,Robotaxi行业一直以来稳步发展,已经从前几年的非公开道路测试,到如今北京开放收费许可,下一阶段将进入技术发展和可靠性验证阶段。

Robotaxi收费政策的放松背后,或许是行业万亿级新市场的将要开启。对于众多赛道玩家来说,Robotaxi现阶段确实难以变现,但却是决胜未来的关键,而产业也随着更多玩家的进入来到了发展的关键点。

“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政府及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共同推动技术的迭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不断落实,在实现更高等级智能驾驶的同时,引导大众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于骞介绍,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轻舟智航成功在北京、深圳、苏州等全球10座城市落地测试及运营,车队规模超100台。未来,轻舟智航将与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短期内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不断提高运营能力,让无人驾驶深入城市毛细血管。

“下一阶段,一方面,我们将继续扩大现有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积累更多数据,并采用前装方案。另一方面,我们将与车厂合作,共同打磨满足车规级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并在2024年开始量产。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用来做Robotaxi的运营,也可以出售给消费者使用。”周光说。

前述自动驾驶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出,Robotaxi的发展也将推动整个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积累更多数据和场景。当然,Robotaxi大规模落地仍需较长时间,特别是在政策、保险、法规方面有待完善。

技术层面,长尾场景仍是Robotaxi商业化落地面临的最大挑战。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表示,长尾场景复杂的突发路况尽管少见,一旦遇到却风险很高,现阶段相关企业大量开展测试,不断进行技术迭代就是想更多地解决长尾场景,提升自动驾驶技术。

即便存在这么多问题,大家对自动驾驶的热情依然不减。支撑自动驾驶持续发展的需求究竟在哪?贺雄松表示,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降本增效、提升司机驾驶体验是关键需求。其中,劳动力短缺是核心矛盾,自动驾驶首要解决的是有和无的问题,而不是有和优的问题。

另一方面,文远知行CEO韩旭曾对媒体直言:“今天做低速的物流、园区场景的企业,很可能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被一家强大的、占据战略市场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降维打击。”

或许,对于自动驾驶赛道上奔跑的许多企业来说,Robotaxi正是必须占据的战略市场。

标签: 热情 产业 Robotaxi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