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商业 > 正文

总消费实现双位数增长 打造新地标勾勒北京商业消费新版图

2021-12-30 14:30:22来源:北京商报

日,由北京市商务局指导,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市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商报社承办的2022北京商业品牌大会暨2021年度(第十七届)北京十大商业品牌揭晓活动成功举办。在活动中发布的《2021北京商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对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进行了专访,展示2021年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成果,解读2022年北京商业新走向。

总消费实现双位数增长

北京商业发展水又迈上新台阶,北京的市场消费稳中回升。闫立刚表示,1-11月,全市总消费同比增长13.1%,两年均增长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64亿元,同比增长10.4%。餐饮收入1035.3亿元,同比增长31.7%,增幅快于全国(21.6%)10.1个百分点。

总消费的增长离不开基础设施升级,同时供给也在优化。闫立刚指出,2021年,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和长安商场等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王府井全国示范步行街揭牌,前门大栅栏商圈改造提升加快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一期国庆期间带动外来消费增长超过15%。

首店、新品牌为消费市场更添一把火,闫立刚表示,前三季度共696家首店(含旗舰店)在京落地,是2020年全年落地总量的3.8倍。另外,北京促进时尚消费品牌总部发展,瞄准37家目标企业,推进国内外服装、化妆品等时尚品牌在京聚集发展。推动消费创新,6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试点基地挂牌运营,在孵品牌54个。

新品牌不断入驻到区域内,是维持消费新鲜度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国际品牌首店入驻对消费的引流作用立竿见影。

农产品的数字化蜕变

如果2020年疫情初期,电商将滞销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是农民农业首次尝试互联网化,那么如今农产品从种植到流通的数字化则是实现了从1.0版本到2.0版本的升级。

闫立刚指出,提高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水。运用大数据和云台等技术,建设“首都重要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台”,有效连接产地供给、物流配送、加工集散、市内需求等环节,通过数据链赋能省际间农产品流通体系各方主体,实现以需定产,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生产端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供应环节信息化水,以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建立覆盖全场的数字化交易体系、产品溯源体系和质量测控体系。

北京将鼓励农产品生产、进出口、检验检疫、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提升信息化水。支持本市农产品种植养殖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数据化管控模式参与农产品流通全过程。探索“产地直供”和“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等农产品流通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快捷、安心和优质的果蔬生鲜商品服务。

北京的“菜篮子”也在尝试数字化运营。首农北菜集团旗下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开始试营业。北菜集团与京东在数字化方面展开合作。

据介绍,此次合作的智慧种植领域,京东农场可以从农场信息化系统建设、种植生产标准行为规范、农产品上行销售通路、农产品品牌建设四方面,帮助农场实现从种植到销售全方位标准化的拉动和提升,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闭环,构建农产品消费信任通路,守护千万家庭“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50家基地农场进行合作,借助京品源旗舰店,实现农产品均价格提升30%-50%,销售提升15%。

打造新地标勾勒消费新版图

对标国际顶级地标商圈,建设新消费集聚区,北京消费地标新版图逐渐成型。闫立刚表示,北京市将优化消费地标布局,依托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和华贸、国贸、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2至3个千亿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将首钢园培育成为以“体育+创意”为特色的全球首发消费圈,将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为“老字号+国潮”特色商圈。充分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

另外,闫立刚认为,在优化全域消费空间版图方面,深入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行动,建设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工体改造复建完成在即,未来工体将成为集体育、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消费载体。改造完成之后的工体,新增了地下商业空间,或将成为“大三里屯”新地标。

日,朝阳区也发布,将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多个商圈的转型升级。下一步,依托华贸、国贸、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朝阳区将聚焦精品购物、首发首秀、商务旅游,把CBD商圈打造成国家级高端消费承载地、商务出行首选地以及国际化生活样板区,打造千亿级商圈。(记者王维祎)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