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上海 “基础研究特区”扩区 让科学家敢于跟着兴趣走

2023-01-30 09:52:12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勇闯创新无人区,关键在科学家“敢试”。记者昨日从上海市科委获悉,上海首创“基础研究特区”逾一年,首批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同时,扩充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3家高校试点实施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重点围绕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海洋等领域,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是核心技术之根,原始创新之源,但基础研究也最容易“不声不响”,“零成果”。目前,我国科技项目资助形式多以竞争性为主,存在资助周期短、缺乏连续性、申请流程较为复杂等问题。科研人员不得不搏“短平快”的成果,耗费大量精力申报项目找资金,“投入产出比”很低的基础研究,成了真正的冷板凳。

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上海自2021年10月在全国首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以五年作为一个周期,力求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目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分院三家首批试点单位已启动第一批项目,资助情况为前五年总体资助预算3亿元,第一年资助经费为每家单位各2000万元,试点单位以不少于1: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

“自主管理、长期跟踪、连续投入,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最需要的。”上海市科学学所所长石谦告诉记者,当前的基础研究环境尚存在“快鱼吃慢鱼”的现象,谁快,谁就能获得更多支持,导致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或被动或主动地追求经费数量和成果速度。实际上,原创性、颠覆性的前沿基础研究难度较高,具有长期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很多“试错”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成果”。“进入基础研究特区的科研团队,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 ,以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和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科学家终于敢试了。”

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中,复旦大学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着重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原创研究,17个项目重点聚焦物质材料、信息智能、生命科学、环境气候等领域。上海交通大学以《自然》杂志(《Science》)出版的“125个科学问题”为榜,加大力度促进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20个项目重点聚焦海洋、能源、健康、信息和前沿交叉领域。中科院上海分院聚焦上海产业发展的“3+8+X”领域,依托自身大科学装置优势,布局实施了一批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25个项目重点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环境气候、物质材料等领域。

同时,“特区”以 “科学内涵”作为立项的重要考量,以“工作状态”作为过程管理依据,以“里程碑性突破” 作为结果考核标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例如,复旦大学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及结题考核等环节,不简单以科研成败为导向,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科研路线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在评价考核中,根据研究属性设立科学分类评估,注重代表性成果质量;中科院上海分院坚持“先定人,后定事”,向青年学术带头人领衔的基础研究团队倾斜的同时,对中期评估前20%的团队追加支持,为推动重大原创成果产出提供保障。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一经实施,受到了各的广泛关注和科研人员的充分好评。在此基础上,上海市科委以边探索、边优化的方式,去年底有限扩充了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3家具备一定基础研究实力的高校试点加入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

标签: 基础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