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御制再现江湖 一场从故宫走来的展览做出回应
2020-12-08 10:18:51来源:第一财经
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敕命他信任的宫廷画师绘制了一本传奇动物绘本《兽谱》,历时十一载。在编纂与绘制过程中,乾隆对它极为重视,先后委任傅恒、刘统勋等八位军机大臣参与校勘。
《兽谱》是一项浩大的文史工程,共六册,每册30幅图谱,总计绘有瑞兽、异兽、神兽以及各种普通类动物180幅,并对每一种动物的名称、习性与生活环境等做了详细说明,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动物志。
在故宫所藏数百万件奇珍异宝当中,《兽谱》并不为人所熟悉。12月5日至2021年1月10日,“故宫里的神兽世界——多媒体综合展”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兽谱》为蓝本,登陆上海西岸艺岛Art Tower,并将开启全国多地的巡展之旅。
展览现场
2020年,正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五周年。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展览中,数十种古代神兽,如白泽、龙马、麒麟……经过数字化再创作跃出图谱,观众得以体验亦真亦幻的神兽世界,邂逅古人想象中的奇珍异兽,洞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清代御制再现江湖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员馆员袁杰在故宫出版社版《兽谱》前言中指出,《兽谱》所绘动物图谱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可谓集前人之大成,为我们探求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神话传说,以及清廷与动物产国之间的交往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在重要的史料与科学价值之外,《兽谱》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由当时著名宫廷画师余省和张为邦绘制完成,绘画风格兼具国画笔法工整细腻、设色富丽的特色,并融入西洋绘画光影技巧,是清代宫廷绘画的精品。《兽谱》中对麒麟、白泽、龙马等大量想象动物的细致描绘,为后世呈现了一个瑰丽浪漫的世界,使今天的人们得以窥见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文化。
白泽
令“故宫里的神兽世界”策展人吕维敏感到惊奇的是,这一本在今天并不知名的书,是乾隆皇帝花了11年时间完成的。“两个最信任的宫廷画师、八个重臣,投入了大量精力和人力,就为了编修这本书。完稿之后,乾隆还把《兽谱》放在了他最重视的重华宫之内。”吕维敏认为,至少在乾隆看来,《兽谱》很有价值。今天无法对它的价值进行阐释,其实是价值落差变化所致。这也是如今通过策展去揭开其价值的重要性所在。“很多文物,只要说它值几个亿,它就有价值了。但是《兽谱》是古籍珍本,常年放在故宫里,没有人会对它进行价格上的讨论,它的价值也不在这方面体现。”
在吕维敏看来,关注度高的文物必定有几种倾向:收藏史非常离奇,真伪富有争议;或是在博物馆的收藏中非常突出;抑或是和当代的衔接性特别好,在强调文物和科普结合的文化大环境下,也会备受关注。
在浩如烟海的文物当中,《兽谱》的重要性似乎没有那么明显,和当代动物学的衔接性也不算高。但吕维敏认为,对于文物来说,关注度不高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文物的价值都来自如何对它的内涵进行阐释。“《兽谱》的现状恰恰就在于我们尚未找到很好的角度去阐释,这才导致关注度略显不足。”
神兽文化曾经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山海经》。它是早期人类自然崇拜和图腾文化的产物。到了汉朝以后,神兽文化逐渐形成体系,并且跻身主流的政治、思想与文化。于是,神兽文化从原始崇拜演变成主流文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文明的神兽文化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我们的却一直发展至今,渐渐融入了通灵、通天地、兆吉凶的文化之中。”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俗信仰式微,神兽文化自然也就被民间淡忘了。策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如何在呈现神兽文化之时,避免那些民俗信仰甚至是被归类为迷信的东西。
在吕维敏看来,不论是神兽文化,还是《兽谱》,不需要将它强加到当代知识体系之中,硬性比较两者,去进行对与错、好与坏的判断,这么做反而弱化它的价值。《兽谱》与现代科学意义下的动物研究不同,但在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解上,却殊途同归。“《兽谱》的价值在于文化性。我们通过《兽谱》和神兽文化,可以了解中国古人是如何理解动物以及自然。这也是《兽谱》对我们认知上最大的帮助;其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何在当代社会去理解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关系。”
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衍生出动物保护、人与自然的绿色和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应该如何存在。“在自然面前,人类是利用者,不是掌控者,更不是主宰者。我们既利用自然,也要对它心存敬畏。这种观念根植在中国人的文化里,也是时刻能给我们启示的。这是我们今天去了解神兽文化和《兽谱》很重要的动因。”吕维敏说。
激活传统文化IP
中国传统文化IP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展览成为眼下策展趋势。去年,基于故宫博物院文物《海错图》为蓝本设计的“故宫里的海洋世界”多媒体综合展在全国多个城市巡展,其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融合的展陈效果吸引了众多亲子观众群的关注。“故宫里的神兽世界”亦延续了这一策展思路。
对于多媒体综合展览而言,其挑战性在于,如何在不动用文物本身的基础上,让观众深入浅出地接触和理解文物内在本质。此次,博物馆策展人、文史专家、古代书画研究专家以及数字多媒体团队共同策划,对《兽谱》进行文史考证,参阅大量古代绘画与器物纹饰中的动物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医药、志怪文学等知识。
从一本图谱到一个展览,《兽谱》被转译成影像语言与互动体验呈现在观众面前。25只代表性神兽在《兽谱》基础上,辅以当代美学被重新绘制,跃出图谱,演绎一段奇幻的神兽故事。展览的主角白泽,传说是黄帝在东海之滨遇见一只能通人语的奇兽,它知晓万物。黄帝询问神灵鬼怪的事情,它一一作答,共计11520种。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绘成《白泽精怪图》。
非人哉+有兽焉特别展区
展览以“消失的神兽”作为开篇,在多媒体动画投影的画卷中,围绕神兽白泽找寻失踪的同伴、补全《兽谱》的故事,展开叙事线索与观展路线。展览根据传统文化分为天、地、风、雷、水、火、泽、山八大版块,对应由龙马、甪端、屏翳、狏即、夔、獬豸、并封、九尾狐这八个神兽镇守,围绕自然元素、神兽信息、传统文化知识三个维度综合提供互动式体验。
展览的终章通过一部取材于民间传说与经典文献的动画影片,演绎古代中国人的动物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道德与审美意象、有关自然力量的传统认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智慧等。今天的观众可与故事主角白泽一起踏上旅程,帮助白泽寻回神兽伙伴、重制兽谱封印;也能以观察者的身份漫游其中,洞悉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自然观。
比较中国神兽与西方神兽能够发现,中国神兽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和谐,而西方神兽或多或少体现冲突感。吕维敏指出,古希腊神话惯用的故事结构,就是某种神兽危害了人类,随后一个英雄与它搏斗,最后战胜了它。“而在我们的传统中,神兽和隐士之间是存在某种关联的。它处于半隐状态,可入世,也可出世,用与世不争的方式跟人类和谐相处。”
中国的神兽实际上代表的是自然,自然和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对抗,它和人之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遵循我,符合所谓的天道,自然就会帮助你,神兽就会出现;如果不尊重,背叛我,就会离开,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神兽观念,其实也是自然观念。如果不善待自然,自然一定会给你带来无法想象的灾祸。”
在吕维敏看来,这就是策展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扩大人们对《兽谱》这一IP的认知,让人们知晓《兽谱》中的诸多神兽;另一方面传递中国人的自然观,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类有无穷的能力,自然也有,而且自然有许多的秘密是我们所未知的。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尊重、理解,才能达到彼此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