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 正文

锐评: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 跟风创作伤害艺术

2020-11-09 15:57:33来源:文旅中国

常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确,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有广阔的内涵、不同的侧面、丰富的维度,并非只有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事件才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把目光局限于重大、热点,容易导致跟风创作,最终伤害艺术、伤害观众。

艺术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观照火热的现实生活,汲取创作灵感,本来是好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时代社会主题,在服务人民中砥砺艺术初心,更是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不过,并非所有社会热点都适合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并非所有令人感动、震撼的事情都适合用艺术作品的方式进行呈现。所谓重大题材、热点事件终归是少数的、有限的,当众多艺术院团、艺术工作者都盯着重大、热点,艺术以外的因素过多地干预创作时,跟风、扎堆创作的问题就出现了。

放眼全国舞台艺术创作,各地、各级艺术院团多创作过好人好事、基层干部、英雄模范等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艺术水准上乘、震撼人心的作品,但是也存在不少敷衍潦草、空话套话连篇甚至生搬硬套有关政策文件的作品。后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非但没有展现出英模人物的伟大、可贵,没能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反倒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反感情绪,无形中降低乃至消解了英模人物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就是盲目跟风创作带来的危害。

跟风创作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有创作观念的问题,部分艺术工作者、管理者认为,题材重大、热门能够体现、确保作品的价值。这种看法存在问题。艺术作品的优劣高下固然与“写什么”有关,但更与“怎么写”有关。譬如,名垂文学史的伟大作家与混迹网络的三流写手都可以写亲情、写爱情,难道就意味着二者的作品处于同一水平线吗?显然不是。老舍先生的《茶馆》写到了旧社会的种种不堪、丑恶,难道它因此就是差的作品吗?刑侦题材的作品难免写到犯罪,难道这些作品因此就是差的作品吗?显然也不是。这类作品正是通过对丑恶的批判而刻画了人性、传递了温暖、礼赞了光明、讴歌了善良与正义。可见,如何驾驭、处理题材即叙事学所谓“隐含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比题材本身更值得关注,盲目跟风大可不必。

题材与质量远非一回事,即便是重大题材,如果艺术处理不当,也照样一败涂地;相反,只要是源于生活、来自老百姓的题材,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都可以演绎得很精彩,有潜质打造成上乘作品。因此,把目光放开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激发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升华,注重作品质量,多出精品,才是“捷径”和大道。现代经典戏剧《雷雨》仅就题材而言也算不上重大,不是吗?

当然,分析跟风现象不能仅仅把“锅”甩给创作层面,管理层面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或许还是较大的责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所承担的使命注定是多元的,艺术作品当然可以承载、宣传某种理念或政策,运用得当的话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但是必须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可供审美欣赏的、能够为观众接受的方式进行,而不能“赶鸭子上架”。在这方面,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就是成功的范例,传唱多年,经久不衰,其承载的新观念、新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反观某些作品,不顾艺术规律,直接把文件原话生硬地写进唱词,其市场反应如何,可想而知。

归根结底,艺术有自身的规律,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个别人对此缺乏认识,主要从政绩、面子、人际关系等角度考虑问题,强行介入创作,跟风凑趣,结果拿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老百姓是不接受的。这样的作品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反倒暴露出对政策、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很肤浅,开展工作的方式很机械等问题。

要解决跟风创作及其带来的问题,纠正观念很重要,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也很重要。艺术应该关注现实,但并非仅仅关注那些大事或热点。艺术在大事或热点面前不应该缺席,但绝不意味着各地、各级艺术团体要蜂拥而上、叠床架屋。加强艺术规划、尊重艺术规律,同时正视自身的状况、端好自己的饭碗,有利于百花齐放局面的形成。(罗群)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