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新民艺评|以“无”的设计避免“千城一面”

2023-08-13 18:04:36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谈设计的创新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设计没有创新,还是设计吗?

设计是创造性劳动,设计与创新始终是密切联系的。既然设计必须创新,那么什么是“无”的设计?设计是为了解决造物的功能性问题,需要用创造思维去解决造物的问题,但是设计其本身的方法、路径是否创新,值得我们进行检讨和探索。换言之,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所看见的不同造型不同高度不同功能的建筑,尽管形式不一样,但它们的设计和建造方法大同小异。因为其专业学科知识和规范决定了它们是不可变的。由此可见,造成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也许还与设计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变相关。因此从设计本身的方法、路径改变的角度去思考设计创新的问题,这是不涉及对象、物体的设计,它是一种“无”的设计。“无”的设计是从零到一的质的飞跃的基础。

工业化社会造成了资源的垄断,而信息化社会推崇资源的共享和协同。这些不同社会的特征给设计师的设计观念带来极大的变化。设计手段也在更迭,从手绘、制图、打样的阶段发展为计算机模拟,3D打印成型的阶段。设计目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进行创造,而现在面临生活资料过剩,如何解决再利用和重复利用的问题。由此可见当思维、观念、方式方法和对象都发生改变时,设计师的挑战就转变为“设计为何”“如何设计”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序幕。当时在浦东,从牛耕地、手工业作坊、工业化制造业到引进大型计算机的信息化高科技产业乃至基因生物科学,跨越了几个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同时存在,而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寻找发展出路。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设计方式方法都可以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对象,为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找到市场。20世纪90年代上海设计面对的情况,放到当今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差异现象可以讲如出一辙。各种生产方式,各种需求并存。因此中国设计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工业化设计的方法,用单一思路和方法对应地域差异的问题,否则“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弊象还会延绵不断。

如何在农耕生活方式中引入绿色生态科技,信息化数字技术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营造出当代“桃花源”?如何帮助地处偏远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引进数字媒体网络技术,让他们精湛的手艺跨越时空进入家家户户?产品制造业将运用互联网技术组成应对不同层次需求的产业集群,做到协同联动,零库存、零废料、零闲置的生产方式。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基因生物科学是新兴的生产力,承担着引领未来的生活方式,创造未来的重任。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助推器。偏远、贫困、弱势的群体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在他们的基础上如何用设计的力量解决他们发展的问题需要去设计回答。设计不仅要解决当下问题还要瞄准科技前沿,提出需求并引导先进科技的应用。

因此中国设计应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用本身的智慧解决本体发展问题,走自己的路,突显自身的特色;其次,坚持因势利导的方法论,把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设计目标,在解决问题时实现资源协同,利益共赢,成果共享的机制创新;再次,坚持因人而异的设计文化建设。未来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们在创造中完善自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选择、尊重创造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并不富裕,但是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热情所带来的审美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局面,中国设计面对极大的挑战。挑战伴随着机遇,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在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应对不同生产方式并存,生活方式多元的设计如何实现当代转型,愿当代设计界以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作为基石,用东方智慧化解发展中的难题,早日形成具有东方文化意蕴的中国设计,以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生活方式。(汪大伟)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