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 > 正文

新民快评|想起了文艺小分队-世界时快讯

2023-03-08 10:08:47来源:新民晚报


(资料图)

不久前,我采访了一群“文艺爷叔”,都已年过六旬,但是从萨克斯、键盘,到美声、脱口秀,都玩得风生水起(详见新民晚报3月2日第9版)。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于音乐的爱好都源于儿时。萨克斯手戚云涛小时候吹长笛,键盘手陈如荣拉二胡、拉手风琴,玩电吹管的蔡建平会弹琵琶,男高音孙洪林红领巾时代就经常演出……他们是那个年代的音乐少年、琴童。

那个年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么,当时的孩子是怎么学音乐的?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学校“文艺小分队”和少年宫。是的,那时候学音乐,都不是家长逼的,而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而学校的文艺小分队和少年宫,成为琴童启蒙的最佳土壤。每天下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一起排练,特别开心。在他们的童年,不怎么花钱,更不用考级,学音乐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当年小分队队员中最幸运的,可能考入了专业艺术院校,而更多的则从事了别的行业。但是,对音乐的热爱在他们的心中从未泯灭,童年的美好回忆支撑他们在人生的下半场继续探索艺术之路。念念不忘,终有回响。今天的他们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学时,我也是文艺小分队队员。两位音乐老师带着我们唱歌、跳舞,还排过一个儿童剧《白雪公主》,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出儿童音乐剧,很超前的。我是合唱团的主力,但在表演方面却一直是“候补”,连小矮人“喷嚏”都没有轮到演,不过,舞台的魔力大概就是那时在我心中“种了草”。数十年后,我编剧的戏剧作品终于在上海、北京的多个舞台上演。

反过来,现在的孩子学艺术的太多了,学习方式和从前也完全不同了:一节课几百上千;在家练琴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动不动就考个十级八级,但如果不是为了考级,他们根本不会碰琴……音乐,在他们的心里,是快乐还是阴影?很难说。长大后,有了时间,他们还会拿起乐器吗?也很难说。

如今,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科目也已纳入多个省的中考改革试点。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问题被更是频频提及。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孩子们学艺术?校内校外该如何担起责任?家庭又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艺爷叔”的故事里或许有启示。

邵宁/文

标签: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

头条新闻

精彩新闻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