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 正文

金玉其外 对雷剧零容忍不能止于“下架”

2020-11-19 14:17:01来源:北京日报

抗战题材影视剧常拍常新,但“翻车”的不在少数。如果说,过去“手撕鬼子”“包子藏雷”之类雷剧是魔幻可笑,那么最近被群嘲的这几部则是杂糅成了瞎扯,有的照搬偶像剧套路,让八路军战士抹发胶住别墅;有的延续“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烂梗,在民国军校中谈情说爱;还有的号称“还原历史”,结果服装现代、道具穿越、场景架空,屡屡让观众无比心塞。总的来说,这些雷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倍速播放都遮不住其中的逻辑硬伤。

抗战艰苦卓绝,一寸山河一寸血,创作者放着那么多史料不去研究、那么多故事不去还原,为什么非要弄出这些“四不像”?归根结底还是信奉“颜值经济”“流量至上”那套逻辑。就拿因广受抨击而停播下架的《雷霆战将》为例,历史上不少抗战名将都是青年,不乏留洋归来的精英子弟,按剧方的说法,既是如此,那找一些“小鲜肉”参演再好不过,可以再现英姿勃发的精气神。可问题是,战争里哪有光鲜浪漫、洋酒咖啡?剧中把战场变秀场、炮台变T台,把大量笔墨放在演员耍帅上,可见,展现军人“热血青春”是假,靠偶像号召力忽悠“迷弟迷妹”是真。也正是因为这种赚快钱的出品方越来越多,抗战剧才与“玛丽苏”“宫斗”“小资”“偶像”等类型剧频频混搭,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笑话。

文艺作品记录时代,也在传递价值。抗战雷剧不只是单纯烂尾,关键是这种不负责任的娱乐化操作,消解了曾经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亵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抗战精神。这些年,随着观众日趋理性,“鲜肉+IP=成功”的公式渐渐失灵,对于抗战剧乃至其他剧中的文化垃圾,不少观众也在自发抵制,这当然是积极信号。但雷剧层出不穷,证明只靠市场自净远远不够,剧目播出后在舆论抨击中再下架,毕竟只是亡羊补牢,资源浪费和社会影响毕竟均已造成。对雷剧的零容忍,应当进一步体现到前期立项、审批、把关各环节,推动行业生产回归本该坚守的基本刻度,铲除胡编乱造次劣作品的生存空间。

据统计,在抗战爆发时,八路军与新四军军事主官年龄平均30岁左右。对于一代青年抛头洒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应当怎样铭记、怎样呈现?应当让我们的英雄以什么样的方式烙印于国民集体记忆?这不仅仅是文艺创作课题,也值得全社会深思。(鲍南)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