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 > 正文

晚明的立体主义 这幅明代绘画为何受推崇?

2020-10-14 15:12:58来源:第一财经

第一眼看到长达28米的《十面灵璧图》时,78岁的书画家、鉴赏家萧平被400多年前的明代长卷所震撼。

1989年,《十面灵璧图》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露面,以121万美元成交,打破苏富比成立以来中国书画百万美元的成交纪录。

这个秋天,“消失”多年的《十面灵璧图》回到中国。9月18日,这幅明代杰作完整出现在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海站巡展上,这也是该作自诞生以来首次完整露面。位于北京的佳作书局也将出版《片云:吴彬的十面灵璧》,详解其创作过程、文化内涵与流传史。

在多年前的纽约苏富比拍卖图录里,萧平曾仔细观摩过《十面灵璧图》,“在鉴赏圈子里讲,这样的卷子叫做‘留腰大卷’,书印得很大了,但跟原作比,还是有差距。”他没想到,时隔30多年,自己能有幸见到完整真迹。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丘挺从《十面灵璧图》中细细揣摩画中的灰调子和“烟云气”,体会元明清卷轴画中的烟云状态,那是印刷品无法比拟的现场感。

《十面灵璧图》大约创作于公元1610年,其作者吴彬生活于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是晚明人物“变形主义画风”和“复兴北宋经典山水画风”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学者高居翰曾认为,明代已经有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一些铜版画和西方绘画,吴彬势必受到了这些铜版画的影响

吴彬的风格迥异于两宋的山水画家,笔墨质实、厚重而天真。“他的画法是比较奇、比较怪的,所以在清以后的三百年,被慢慢淡忘了,直到20世纪才重新被发现。”萧平记得,上世纪70年代,台北故宫做了吴彬的特展以及研讨会,引来国外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萧平应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邀请赴美讲学时,感受到国外学者对吴彬的研究既热情又深入。

一直以来,西方将吴彬的画作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学者高居翰曾认为,明代已经有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一些铜版画和西方绘画,吴彬势必受到了这些铜版画的影响,从而开始复兴宋代的巨障式山水画画法。

吴彬的《十面灵璧图》为何受到西方推崇?这幅长卷就是画了一块漂亮的石头而已吗?吴彬的“变形主义”风格能否在中国绘画的自身发展中找到合理解释?这些疑问,成为藏家、学界与艺术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灵璧石的十面幻象

《十面灵璧图》重现江湖,在赏石界可谓激起震荡。

身为“古代赏石第一人”米芾的后人,米万钟也是一辈子钟爱石头,得到这样一块奇石,自然会想要找最信任的画家,将其记录下来。

古代赏石的三大高峰期是宋代、晚明和清代中期,为石作诗、为石作画已成传统。而晚明赏石的巅峰期,则以《十面灵璧图》为写照。

古代文人为何喜欢把玩石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用“假山代真山,赏石代巨壑”解读古人喜好。早在宋代,就有文房供石的传统,“把石头放在庭院里,摆在案头,甚至放在掌中把玩,是玩石头吗?不是,玩石头取代了跋山涉水,像是身临其境到真山水当中去呼吸日月精华,去求取正道。”邵彦认为,从太湖石到灵璧石,石头上有姿态各异的锋芒、凹凸和孔洞,古人赏石,就是在想象自己在山中遨游。

在社会极为动荡的晚明时期,腐败与凋敝之下,形成一种末世之风。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以石头来治愈,石头本身的气质“坚忍不拔”,表现一种气节,在晚明时期和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呈现。在赏石品种中,灵璧石被列为奇石之冠,而且,灵璧石可欣赏的面数越多,就越珍贵,

米万钟于1608年得到一块极为精彩的灵璧石,据推测来自南京。他造了一座勺园,是明末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吴彬是勺园的常客。《十面灵璧图》的全景式绘画,应蕴含着他们的思想碰撞。

萧平细看原作,发现吴彬画中有着亦真亦幻的笔法,如同结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最初,吴彬用点和皴的山水画技法来描绘石头,之后,他似乎产生了幻觉,越画越抽象。这种幻觉式观赏的方式,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山石欣赏中重要的“小中见大”。

“看起来,吴彬是在画一块石头,实际上,他把对大自然的所有感受,把金木水火土石五行全部包罗在石头里,成就了绘画史中难得的精品。”萧平指出,吴彬画作中有很多夸张与变形,图案化和装饰化。他不但是一位古代文人,也是一位礼佛的居士,佛教作为对世外形象的诗作、幻想,在他的绘画中显出亦真亦幻的感觉。

400年前的观念艺术

当代艺术家徐累在《十面灵璧图》中看到了晚明时期的观念艺术。

吴彬的画风在他看来是古灵精怪的。这位被忽视了几百年的明代画家之所以到了20世纪被发掘和关注,正是因为他画作中的变形、奇趣和现代性,引得西方艺术界思考,为什么一位晚明的中国画家,面貌竟然如此当代,超前地契合着“变形主义”风潮。

《十面灵璧图》被认为是晚明的立体主义

吴彬在作画前,端详石头有一个月之久。徐累猜测,这一个月的观察中,画家是在不断衡量灵璧石的温度、锐度和湿度,揣摩其形态、角度与距离,从中理解石头的精密构造,最终还原出一种奇诡的景观,幻化为“惊异感”。他在吴彬的笔端看到最细致的描绘,“精密度非常高,还原了石头的纹理、质地性,甚至还有铿锵的音质。”

站在28米长的画作前,徐累感叹,这样的长卷就像是一帧一帧的蒙太奇,石随人转,上下左右前后游走,形成“三维”视角。从这一点上,他认为《十面灵璧图》就是晚明的立体主义。在400年前,古人就能有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是非常激进和超前的。

“也许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说这张画,可能会更明白一点。《十面灵璧图》和《千里江山图》这样的作品不同,没有主次之分,没有尊卑之分,没有高下之分。”徐累认为,《十面灵璧图》是一件融合了自然、科学和艺术,同时融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体之作”。(吴丹)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