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 > 正文

脱发焦虑和瓜子传情 古代生活研究要回到当时环境

2020-11-09 11:44:51来源:第一财经

学者王宏超认为,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是观察历史视角的转换,我们还能看到古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他们的经验、情感、交往、休闲等,这些是历史的底色和背景音。

学者王宏超本来是研究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作为消遣,他会看些新文化史和生活史方面的书,“这些书常常会让我感受到理论和考证之中较少具有的鲜活的历史细节、温润的生活激情和雅致的人生趣味”。现在,开始进入关注度不那么高的古代生活史研究后,他感觉像是走上一条林间小道,人烟虽然稀少,却看到很多不曾被注意的独特风景。最近他的新书《古人的生活世界》出版。

普通人的生活是历史研究的底色和背景音

古代生活研究要回到当时环境

第一财经:你为什么对古代生活史方面的研究产生兴趣?

王宏超:我们印象中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和名人英雄,但是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之中后,会发现每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都潜藏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就像水面下那个巨大的冰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理论。他认为大传统是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小传统是底层社会中农民所代表的民间文化。近些年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在这些宏大历史之外,逐渐对于民众的生活世界投注了更多的关注。

西方的新文化史、社会生活史、心态史、情感史、物质史等一系列研究兴起之后,不但挖掘了许多被历史湮没的史料及人物,更呈现出一个异常丰富多姿的生活世界。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尽管关涉的多是一些琐屑平凡之事,但却是和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脉动以及精英的思想密切关联的。而且,精英的世界和底层的世界也不是截然二分的,二者存在交织的相互影响关系。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我很喜欢,他说“大传统”和“小传统”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

所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并非是对宏大主题的排斥和回避,而是观察历史视角的转换,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古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他们的经验、情感、交往、休闲等,这些是历史的底色和背景音。就像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也许100年以后,绝大多数都将会被历史所遗忘,因为平凡也难以被载入史册,但是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对于现在人来说却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对于理解当下的历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财经:古代生活史是个很宏大的题目,也难写,你是怎样切入的?

王宏超:我是学美学的,生活的侧面有很多,我最想挖掘的是古人生活中比较雅致的那个侧面。这方面林语堂写的《生活的艺术》对我影响很大。但很多人写的所谓生活史,还是脱离生活在写作,没有回到当时那个历史场景,自然也没挖掘出生活的趣味。我在写作过程中会比较有意关注这些,而且如果你去看古代文献会发现,古人的生活是有种情感或者观念贯注其中的。反观现代,我们物质条件虽然丰富了,但过得还是太简单太不讲究了,生活事件背后的东西太少太贫瘠了。

我当时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去定义日常生活。如果说散着写,题目就是无限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尝试分成一些领域,再从这些模块去进入生活,有意追求一些特别小的细节,通过细节表现背后的观念或者一种生活的态度。我当时列了100多个题目,最后选用了40多个。最初,我是把时间、空间方面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因为我觉得这些概念对古人的生活来说很重要。后来出版时调整到衣食住行,完了才是时间、空间、休闲娱乐、游戏等顺序,最后那部分是向现代转型。

热播网剧助推古代生活史研究

第一财经:当时列的题目中,有差不多一半都因为种种原因舍弃了。在那些内容里,有没有你以后想继续再写的?

王宏超:有,比如吃瓜子。吃瓜子作为一种消遣方式有很多可说之处。首先是瓜子的类型,明清时候中国人就爱吃西瓜子,后来是葵花子。《金瓶梅》《红楼梦》里面多次出现吃瓜子的情景,很多人在争论到底吃的是葵花子还是西瓜子,其实涉及瓜子这种食物的流动,因为葵花和南瓜都是晚明传到中国的。

到了晚清民国,进行国民性批判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吃瓜子、打麻将、抽鸦片”这几种行为,为什么呢?因为吃瓜子很消耗时间。干货花生是一吃就饱,瓜子不一样,吃大半天等于没吃,可以一直吃。所以西方人进入中国,对中国人很大的一个批评就是漠视时间、没有效率,整天就打麻将、吃瓜子。

关于瓜子,休闲方面的史料大家已经知道得比较多了。但我这次在收集资料时又有个重要发现,就是民国时期情侣之间互通信件时,流行在信中夹带几颗用嘴嗑出来的瓜子仁,让对方吃掉,里面有男女传情,把瓜子当信物的意思。当然,其实明朝冯梦龙在《山歌》里谈到瓜子仁,就提到瓜子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意思是一个壳里只有一个仁,而“仁”谐音“人”。

另外,瓜子背后也折射出地域文化,比如早期上海最重要的一种商贩就是挎着篮子卖瓜子的小贩,当时基本都是苏北女人,类似场景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和描写。而且当时上海滩的娱乐场所,像舞厅、妓院等,消耗的瓜子量非常惊人,价格也比外面高很多,这和现在酒吧里的酒水比外面贵很多一样,当时的娱乐场所也靠卖瓜子赚钱。后来,瓜子又进入民生领域消费,比如春节吃瓜子,我也找到一批经济史方面的资料,瓜子价格的变化,以及当时政府如何出面去打压等。

第一财经:有没有一些内容,是你在写了《古人的生活世界》后,回头看还想再深写的?

王宏超:头发。现在网络上关于头发的话题挺热的,很多人都喜欢调侃“掉发危机”,其实对古人来说头发特别重要,衰老的标志之一就是掉发和白发,所以官员在上朝前不能让别人感觉自己在衰老,就会去染头发和胡须。古人对头发的态度,折射出他们对衰老、时间的心态。

我最近文章写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晚清去西方考察的那批官员和学者,回来后很多人说西方女人长胡子。你不觉得这个事情很蹊跷吗?谣传也就罢了,他们去了西方还回来说西方女人长胡子,这里面折射出很多文化偏见,当时的人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去进行“观察”,类似这样的细节,我发现了很多,可惜因为时间等原因,都没有来得及写进去。

第一财经:还有哪些没来得及写进去的内容?

王宏超:《古人的生活世界》里我写了午睡,但我最近又找到很多历史材料,想把这篇文章内容继续扩大。午睡是个看起来特别小的生活事件,对儒家和道家来说,他们各自的思想、时间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都呈现得很清楚。如果沿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挖掘,还会发现不同人群,比如说女性、儿童,对午睡环境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午睡是个很重要的情节,是种穿越和时空转换方式,比如著名故事“南柯一梦”,就发生在午睡时。可以说,关于午睡这个话题,我找到十几个可以扩充的点,背后对应的问题也非常大。我就希望通过一些现象去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挖掘背后的韵味和内涵,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有些我不一定能做得好,但这是我的目标。

第一财经: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和《清平乐》播出后,公众对古代生活兴趣明显增强。这些文化现象会促使你今后做更多类似写作吗?

王宏超:可能也是这些年的一个趋势。现代生活大家都觉得节奏太快、压力太大了,觉得古人给我们一种生活闲适雅致的感觉,当然不是说所有古人生活都是如此,像农民也很艰辛。但我想做的是,能提供一种对古代生活方式的理解,了解到表层生活背后的一种文化内涵。我有时候也开玩笑说,我的写作在学术上没有太大的创新和价值,但还受读者欢迎,可能是在形式组合上变化了,或者观察视角变化了。

作为一个学者,我当然要在学术上有追求,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考虑著作的传播性或者受众层面。西方历史学界也在强调叙事的回归,就是说history就是his story,它是叙事性的。当下中国学者也在做这种尝试,如果大家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专业学者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感也会拉近,同时也有利于学术著作的传播,这是有意义的。(彭晓玲)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