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旅游 > 正文

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人民胜利渠焕发新活力

2020-12-23 08:35:31来源:经济参考报

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翟嵩峰介绍,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如今,原来手动的老设备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而新的水源改造工程正在推动人民胜利渠焕发新的活力。

新中国成立之前,黄河下游决口泛滥高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土壤盐碱化严重,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黄河下游岸边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兴建人民胜利渠是1949年提出,1950年勘查、规划、设计,经中央批准,1951年3月开始施工,1952年4月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同年6月灌溉农田,揭开了开发利用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的序幕。

“人民胜利渠的兴建使黄河变害为利”,翟嵩峰说,该工程增强了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及武陟、新乡、获嘉、原阳、延津等周边区域的农田灌溉,并迅速发展成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标志着新中国治理黄河初战告捷。

人民胜利渠的兴建拉开了黄河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通水近70年来,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部群众将灌区内原有的10万多亩盐碱地全部改造成为良田,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胜利渠共引水225亿立方米。目前,灌区内每公顷土地年均粮食产量达到1.4万千克左右,为开灌前的近11倍,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人民胜利渠也成为造福豫北人民的“幸福渠”。

“人民胜利渠虽然只有不到53公里,但却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项水利工程”,翟嵩峰介绍,人民胜利渠当时的建设预算是8764万斤小米,占去了当年水利经费的四分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的伟大工程。

60多年来,人民胜利渠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步伐,经历了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随着水源工程的改造,人民胜利渠灌区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写新的胜利。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